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张水灌肠MRI在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低张水灌肠对34例临床拟诊结直肠癌的病例进行MRI检查,应用FSPGR T1WI, SSFSE、FIESTA脂肪抑制T2WI,DWI和LAVA增强扫描,评价肠壁肿瘤浸润、肠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I判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76.5%(26/34), 其中,T1~2期的准确率为42.9%(3/7),T3期的准确率为72.7%(8/11),T4期的准确率为93.7%(15/16).评价肿瘤肠壁外侵犯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82.6%,阴性预测值为90.9%.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8.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84.6%,阴性预测值为62.5%.结论 MRI可全面评价结直肠癌的部位、侵犯程度、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1例同时性肝转移结肠癌病例的多学科诊治过程.该病例初诊时肝脏多发转移无法切除,经过多学科讨论后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意外实现肝脏转移灶和结肠原发灶的切除.术后9月,患者肝脏转移癌复发,经过多学科讨论治疗后再次获得缓解.该病例的诊治过程说明,多学科诊治对于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初始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应根据其耐受性和治疗的反应情况动态调整治疗目标.多学科诊治团队需常态化和专业化以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的准确诊断和分期对于监测肝脏疾病的进展和疗效是非常重要的.肝活检是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然而,因其有创性不能被用作人群筛查和监测疾病进展及观察疗效.磁共振功能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评估肝纤维化的手段,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磁共振弹力成像对肝纤维化分期诊断的价值最大,能够对肝纤维化病变作出分期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效果次之.当前,多数磁共振功能成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和波谱成像及灌注成像,能对中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作出准确诊断,对于轻中度肝纤维化的鉴别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增强MSCT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确诊为胆囊穿孔患者的术前增强MSCT图像,总结其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术前腹部增强MSCT横断位直接清晰显示胆囊壁局部薄弱、连续性中断11例(44%),2例经冠状位重建后清晰显示破裂口,另1例胆囊内及壁外多发气肿,2例胆囊内及壁外、膈下见气液平面,提示胆囊穿孔;2例胆囊壁不规则,局部模糊不清,肝周包裹性积液或腹腔大量积液,怀疑胆囊穿孔。胆囊体积增大13例,胆囊萎缩5例;合并有胆囊结石11例,无胆囊结石14例;弥漫性腹膜炎16例,胆囊窝积液18例,肝包膜下包裹性积液4例,肝实质受累7例,形成肝脓肿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小肠梗阻4例。故术前增强MSCT明确诊断胆囊穿孔16例(64%),可疑诊断2例,未能在术前作出诊断7例。结论胆囊穿孔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增强MSCT可显示其各种直接及间接征象,对胆囊穿孔有明确诊断及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享1例直肠癌患者的多学科团队(MDT)诊治经过。首次MDT后,该患者诊断为直肠癌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cT4bN1M1),采用XELOX方案全身化疗同步直肠瘤区及腹股沟引流区局部放疗。放疗后15周MDT评估直肠原发灶明显退缩,临床完全缓解(cCR)可能,却新发肝内单发转移灶。进一步MDT建议行肝转移灶局部射频消融术。术后肿瘤标志物、肝脏MRI、PET-CT等多种手段提示患者达到无瘤状态,目前临床密切随访中。对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原发灶cCR的患者,根治性手术和等待观察策略如何选择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9岁.因左上腹部间歇性隐痛4个月余,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疼痛与饮食、活动无关,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腹胀,无畏寒、发热.体检: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肿块.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9.3×109/L,中性粒细胞0.83,大便隐血阴性,肝、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9岁,头痛乏力1周,意识障碍1d入院。1周前饮黄酒250g后出现头痛乏力,未在意。1d前突然神志模糊,急诊入院。既往体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9/79mmHg,神志欠清,巩膜中度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侧眉梢、左侧腹部及左足处可见散在瘀点。入院时为月经期,经量增多。入院后2h病情加重,转为浅昏迷,双侧瞳孔散大,颈软,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右侧巴氏征阳性。血常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2010年4212例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为进一步了解杭州地区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以及指导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9-2011年来院就诊的患者共57 346例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测,收集4121例梅毒感染者的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三年共检测57 346例,检出梅毒感染阳性4121例,总检出率为7.19%,2009-2011年的检出率分别为6.93%、7.22%和7.39%。所有检测者中男性30 988例,阳性1970例,检出率为6.36%;女性26 358例,阳性2151例,检出率为8.16%。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51,P结论 杭州市梅毒感染率呈逐年小幅升高的趋势,政府有关监控部门应结合本市的流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以进一步控制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腹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淋巴结转移和非霍奇金淋巴结淋巴瘤各30例,测定平扫淋巴结的CT值,记录淋巴结分布区域和强化模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入选淋巴结的标准是短径≥1.0cm,CT值测定方法是选取整个淋巴结为感兴趣区域(ROI),每个病例任意选取1~2个淋巴结测定。结果平扫CT值,腹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216,P〈0.01),前者的均值为(40.15±4.29)HU,后者的均值为(32.53±5.19)HU;强化模式比较,两者在周边强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转移性淋巴结周边强化明显多于淋巴瘤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40.0%(12/30)为周边强化;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本组均为未治)10.0%(3/30)周边强化。优势分布区域方面,转移性淋巴结优势分布于腹主动脉上区、小网膜、肠系膜及肾旁前间隙;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上下区、肠系膜区、肾旁前间隙以及小网膜区域。两者在腹主动脉下区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48.654,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在该区分布明显多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结论利用螺旋CT分别从淋巴结的CT值、强化模式及优势分布区域等方面可以总结出腹部转移性淋巴结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的征象,并对两者作出一定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