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小鼠来源白血病毒诱导的肿瘤细胞(Raw264.7)蛋白和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在C57BL/6小鼠黑色素瘤(B16)中的抑瘤效果。方法采用6~8周龄清洁级C57BL/6小鼠30只(雌雄各半),平均分为3组。各组小鼠分别于皮下接种B16细胞(2×105个/只),待小鼠肿瘤平均体积达到100 mm3时,给予治疗。group A:腹腔注射Raw264.7细胞蛋白(50μg/只),每周1次,共2次。group B:腹腔注射PD-L1抗体(600μg/只,本课题组生产纯化),每3天1次,共4次。group C:相同时间点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各组小鼠给药后,测量肿瘤大小,末次测量后,各组小鼠无菌取脾脏,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4/8+T细胞群比例。结果各组荷瘤小鼠给予相应治疗后,组C小鼠肿瘤体积增长迅速,末次测量平均体积达到4004 mm3;组B小鼠增长次之,末次平均体积达到1637 mm3;组A小鼠体积增长最慢,末次平均体积仅为882 mm3(P<0.01)。对小鼠脾脏免疫细胞分析显示,组B小鼠中CD3+CD8+T cell比例明显上调,平均达到77.65%,而CD3+CD4+T比例明显下调,仅为11.86%(P<0.01);而组A和组C两组小鼠CD3+CD4+T和CD3+CD8+T没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制备的RAW264.7细胞灭活蛋白和PD-L1抗体对于B16荷瘤小鼠均有抑瘤作用,且前者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方法对后续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的影响,并比较PBMC冻存前后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方法 2019年5月,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类疾病和免疫治疗研究室6位体检健康的工作人员为受试对象,采集每位受试者外周血15 mL,平均分为3份,分别采用Ficoll离心法、羟乙基淀粉(HES)沉降法和HES+Ficoll法分离PBMC。显微镜下观察3种方法分离所得PBMC的形态,并采用细胞计数仪进行细胞计数。分离所得PBMC于冻存前和冻存6个月后行流式细胞术分析,计算PBMC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淋巴细胞中活细胞(FVS780荧光强度小于102为活细胞)所占比例(细胞存活率)和活细胞中CD4+T细胞数与CD8+T细胞数的比值(CD4+T/CD8+T)。结果 3种分离方法得到的PBMC形态均一致。与其他2种分离方法相比,HES沉降法分离得到的PBMC除淋巴细胞外还有部分红细胞。HES沉降法所得PBMC数量显著多于Ficoll离心法与HES+Ficoll法(P<0.05);F...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候选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灭活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TaP-sIPV)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为疫苗临床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候选疫苗分别稀释成5倍、10倍、20倍三组,以相应稀释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IPV/Hib)、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为对照组,每组按0、4、8周3剂免疫程序免疫NIH小鼠(10只/组),检测各组小鼠每剂免疫后28d的血清百白破组分抗体水平。结果候选疫苗三个组完成3剂次免疫后PT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MC)(IU/mL)分别为2 157.29、2 142.51、2 135.17;FHA抗体GMC分别为10 098.30、10 068.33、9 143.30;PRN抗体GMC分别为1 683.86、1 130.29、193.00;DT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1∶)分别为23.48、22.44、22.44;TT抗体GMT分别为22.31、21.24、21.34。候选疫苗三个组PT、FHA、DT、TT抗体水平均高于两种疫苗对照组或者与其无显著性差异,但PRN抗体水平低于DTaP对照组。结论候选疫苗免疫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候选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灭活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TaP-sIPV)在大鼠中的免疫保护效果,为疫苗临床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候选疫苗DTaP-sIPV、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IPV/Hib)、吸附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Hib)、百日咳疫苗效力参考品(全细胞疫苗,wP)按0、30、60 d 3剂免疫程序免疫Wistar大鼠,检测各组大鼠每剂免疫后的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在免疫完成后3周,用百日咳18323株通过气雾攻击的方式感染大鼠。在感染后的第3、7、14、21和28天检测各组白细胞数、肺部菌落克隆形成数以及百日咳疫苗组分抗体变化水平。结果候选疫苗组3剂次免疫完成后PT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log2)为16.74,FHA抗体GMT为18.44,PRN抗体GMT为10.75,DT抗体GMT为17.34,TT抗体GMT为17.84,针对3种Sabin脊髓灰质炎病毒株(Ⅰ、Ⅱ和Ⅲ型)的抗体的GMT分别为7.57、8.41和9.70,均达到100%阳转。候选疫苗抗原组分抗体除了PRN和I型IPV外,其他组分抗体水平均与疫苗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基础免疫完成后3周对大鼠进行百日咳杆菌气雾攻击,各疫苗组均表现较好的保护效果,白细胞水平都呈现平稳状态,虽然在肺部也检测到少量细菌定植,但各疫苗组间差异不明显,且在感染后第28天都清除至检测限;而空白对照组在肺部则检测到了大量细菌定植,且在感染后第28天都并未清除至检测限,百日咳特异性的FHA和PRN抗体在感染后的第14天也出现了相应的升高。结论候选疫苗在Wistar大鼠模型上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杂交瘤技术建立以来,抗体制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因其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而产生许多生物学活性,如经典阻断作用、中和活性、激活补体、通过Fc受体对靶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和调节机体免疫活性等,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抗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漫长历程。从鼠源性抗体到全人源抗体的过渡中,实现了多种生物技术的突破,如抗体库技术、人源化小鼠技术和B细胞克隆技术等。如今,抗体药物在整个药物市场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年来(2011年1月~2021年11月),已有78种单克隆抗体药物被FDA批准上市使用,广泛分布于肿瘤领域、免疫性疾病领域、抗病原体感染领域、神经系统和代谢性疾病领域。文章就单克隆抗体技术进展和抗体药物上市情况进行综述,为新型抗体的制备和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