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结合配体依赖的TRAIL抗肿瘤细胞旁观者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TRAIL基因抗肿瘤作用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机制。方法:腺病毒Ad/Lac-Z转染肿瘤细胞后作为标记的旁观者细胞,腺病毒Ad/g-TRAIL 转染肿瘤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在6孔Transwell培养板上同一孔内应用隔离或混合培养旁观者细胞和效应细胞的方法,通过检测旁观者细胞Lac-Z酶的活性,以明确TRAIL基因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机制。结果:检测了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株,包括大肠癌细胞株DLD1和Lovo、肺癌细胞株A549、肝癌细胞株HepG2、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卵巢癌细胞株DOV13。各株肿瘤细胞转染Ad/g-TRAIL后ELISA方法均未检测出培养液中出现可溶性TRAIL(s-TRAIL);隔离培养效应细胞与旁观者细胞,旁观者细胞的Lac-Z活性与PBS及腺病毒Ad/CMV-GFP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混合培养组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培养效应细胞与旁观者细胞(1∶1),发现高密度细胞生长组其旁观者效应明显大于低密度生长组(P<0.05 );FACS检测Sub G0/G1 发现DOV13细胞在高密度生长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生长组(P<0.05);荧光及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TRAIL转染细胞可诱导周围旁观者细胞发生凋亡而自己并不首先发生凋亡。结论:腺病毒介导的TRAIL基因的旁观者效应是通过TRIAL蛋白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膜上,通过细胞接触结合于邻近肿瘤细胞膜上的TRAIL受体而诱导旁观者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不是通过水解膜配体形成s-TRAIL而发生旁观者效应,这种作用是细胞接触依赖的。  相似文献   
2.
内镜粘膜切除术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6年6月-1998年2月间电子肠镜检出的34例38个病变行EMR,并比较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结果:对34例38个病变施行EMR成功37次,失败1次,成功率97.4%(37/38)。成功的37次中包括分割切除(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 Resecton;EPMR)9次。EPMR术中并发少量出血2例(5.4%)。病理检查发现多发息肉癌变率(100%)高于单发息肉(29.41%),P=0.001,肿瘤最大径<1.5cm腺瘤癌变率为36.37%(8/22)、≥1.5cm为73.33%(11/15),P=0.045;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2%和26%(P<0.001),而且普通活检的漏检率达50%(8/16病变)。结论:内镜下大肠粘膜切除术能够对常规圈套法不能摘除的肿瘤样病灶切取活检,以达到病理学诊断定性质、定范围、定深度的理想要求,且对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优于普通活检。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6岁。2008年2月因“大便次数增多3年,反复便中带血1年”入院,肠镜提示“(距肛门45 cm)降结肠肿物”。术前检查未见肿瘤转移,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降结肠近脾曲处肿块,约7 cm×8 cm大小,侵出浆膜,侵犯邻近空肠和横结肠,周围系膜可及多枚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2岁,因"大便性状改变伴里急后重,腹痛1 d"于2006年9月16日入院.近2个月大便变细,伴有暗红色血,次数增多,多时6~7次/d,体重下降,入院前1 d上腹部剧烈疼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等,自觉直肠后方针刺样疼痛明显,否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史等.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73岁,因肛周皮肤溃疡逐渐增大伴疼痛出血半年于2007年6月16日入院.病初为肛旁米粒样结节,后增大破溃伴疼痛,形成溃疡创面.皮损有黄色稀薄脓液渗出,并增大至占据肛周右侧,边缘清晰.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 ,13岁 ,便血十余年。出生后半年开始大便带血 ,时鲜时暗 ,量不多。就诊后以“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口服柳氮磺氨吡啶、灭滴灵 ,症状缓解。停药不久又出现便血 ,一直断间服药 ,症状反复发作至 9岁。因贫血 ,当地医院肠镜发现全结肠血管病变。因血红蛋白 4 .7g/L ,来我院治疗。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示 :右半结肠、小肠血管正常 ,结肠脾曲、降结肠中段及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见部分血管分支不规则增粗、扭曲改变 ,诊断左半结肠多发血管畸形。结肠镜发现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脾曲血管明显扩张 ,呈青紫色。横结肠中段至肝曲血管…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82岁.因"便中带鲜血1个月"于2008年5月30日入院,直肠指检可及距肛缘5 cm直肠前壁黏膜下直径1 cm的结节,质地偏硬,结节表面直肠黏膜光滑,指套无染血.肠镜示:距肛缘5 cm可见一直径约1 cm的肠壁黏膜隆起,黏膜光滑完整.盆腔MR增强扫描示:距肛缘约5 cm直肠前壁见一乳头状结节影突入肠腔内,呈稍短T1,长T2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直肠前壁与前列腺之间脂肪间隙清晰.肿瘤指标:CEA 2.38 ng/ml,游离PSA0.8 ng/ml,总PSA 2.38 ng/ml.并行腰麻下经肛直肠肿物切除术,将结节及其周围旁开1 cm的直肠黏膜、黏膜下组织以及部分肌层整块切除,剖视标本发现结节位于直肠黏膜下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杭白菊提取液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TRAIL)抑制人大肠癌细胞株DLD-1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杭白菊提取液联合重组腺病毒载体(Ad)介导的TRAIL基因作用于人大肠癌细胞株DLD-1,通过倒置显微镜、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研究分析其对DLD-1细胞抑制作用的效果。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杭白菊提取液作用前后DLD-1细胞TRAIL、TRAIL受体(TRAIL-Rs)mRNA以及细胞表面TRAIL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Ad/hTERT-gTRAIL对DLD-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31.4%和13.5%;联合杭白菊提取液后,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著提高,达93.1%和45.4%(P<0.05)。杭白菊提取液作用后DLD-1细胞TRAIL mRNA的表达量从作用前的0.46上调至1.01, 细胞表面TRAIL蛋白表达的百分率从作用前的2.2%升高到5.0%(P<0.05)。TRAIL死亡受体(DR4、DR5)mRNA的表达量分别从0.70和0.22上调至1.10和0.83(P<0.05),而TRAIL诱骗受体(DcR1、DcR2)mRNA的表达量从0.60和1.15下调至0.19和0.78(P<0.05)。 结论: 杭白菊提取液联合重组腺病毒载体(Ad)介导的TRAIL基因(Ad/hTERT-gTRAIL)能有效诱导DLD-1细胞的凋亡。杭白菊提取液上调TRAIL死亡受体表达以及下调TRAIL诱骗受体的表达可能在增强TRAIL诱导的凋亡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氨甲环酸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止血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结直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氨甲环酸组术前20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术后继续静脉滴注1.6g/d,连用3d.对照组仅用0.9%氯化钠溶液.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和围手术期输血量,并观察术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变化情况和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术后3d每天引流量和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轻微且能自行缓解.结论 氨甲环酸能减少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术后出血量和围手术期输血量,止血效果显著.同时对机体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刺激蛋白受体(MST1R)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携有野生型 MST1R(wt-MST1R)cDNA 的质粒 pDR2-wt-MST1R 转染入结肠癌细胞株 RKO,挑选稳定转染克隆。以过河实验和趋化运动实验检测二者的移动能力,以基质浸润实验检测浸润能力,以 Western 印迹检测 E-钙粘连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转染并高表达 wt-MST1R 后,RKO 细胞的趋化移动能力明显增加(P<0.01)。过河实验中转染组过河时间为(42.50±4.12)h,而未转染组与载体对照组分别为(69.50±2.52)h 与(70.50±3.42)h(P<0.01)。基质浸润实验中转染组47.90±6.82/视野,未转染组与载体对照组分别为25.90±4,56/视野与26.50±5.36/视野(P<0.01)。转染wt-MST1R 后,E-钙粘连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wt-MST1R 高表达可降低 E-钙粘连蛋白表达,降低肿瘤细胞间的黏附性,增加结肠癌细胞株 RKO 的侵袭能力。提示 MST1R 高表达可能是结肠癌的浸润转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