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it)偶联可使ICG在淋巴结显像中具有靶向性。探讨ICG-Rit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可行性。方法:入组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96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00例次SLNB)。ICG与Rit质量比为93.75 μg∶375.00 μg。术前行ICG-Rit、联合示踪剂(亚甲蓝及核素示踪剂)乳房注射,联合法行SLNB,对检出淋巴结进行荧光显像检测,记录荧光显像淋巴结及灰度值,分析ICG-Rit淋巴结显像情况并评价对比联合法的一致性。观察患者过敏反应并检测术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ICG-Rit病例显像率为97.0%(97/100)。ICG-Rit显像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均数为2.44,中位数为2;低于核素法检出SLN的均数(2.80)和中位数(3)。ICG-Rit对比联合法SLNB的准确率为97.0%(97/100),灵敏度为96.2%(25/26),假阴性率为3.8%(1/26),kappa值为0.973(P<0.001)。显像淋巴结灰度值最高254,显像淋巴结灰度值集中在220~254,<220者术中荧光不易察觉,缺乏连续性。入组患者术前未见过敏反应,术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未增高。结论:ICG-Rit能够减少对非SLN(non-SLN,n-SLN)的显像。对比联合法,准确率和符合率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前期研发新型核素示踪技术,显著提高了内乳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显像率,但该技术获得的IMSLN显像率相较于腋窝前哨淋巴结(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ASLN)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新型核素示踪技术,进一步提高IMSLN显像率,推动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广泛应用。方法:前瞻性入组15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优化核素示踪技术组(n=81,A组)和新型核素示踪技术组(n=78,B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硫胶体平均注射在腺体最丰富的3个区域腺体实质内(总放射强度1.0~1.3mCi;0.8~1.0mL/点)。B组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硫胶体平均注射在乳腺6点和12点腺体实质内(总放射强度1.0~1.3mCi;0.8~1.0mL/点)。术前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内乳照射(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 irradiation,IMNI)可以改善内乳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node,IMLN)高危转移患者的生存。本研究旨在探讨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mammarysentinellymphnode biopsy,IM-SLNB)对评估预后及指导个体化IMNI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21年12月在3项前瞻性临床试验(NCT01642511、NCT03541278、NCT03024463)中成功行IM-SLNB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筛选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内乳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转移对预后的影响;在接受区域淋巴结照射者中分析IMNI实施状况、生存获益及对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RILI)的影响。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2018年有研究报道了一个多变量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NAC后腋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ypN0)的概率。分析乳腺癌NAC后ypN0的相关因素,验证Olga Kantor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2014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350例临床腋淋巴结阳性NAC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患者,并进行Olga Kantor预测模型的验证;由于该模型采用术后病理学评估乳腺原发肿瘤反应无助于术前预测ypN0,因此采用术前影像评价替代术后病理学评估进行改良,分别分析验证模型和改良模型的独立预测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两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验证模型中年龄、分型分组及病理乳房原发肿瘤反应为ypN0的独立预测指标,改良模型中年龄、分型分组及临床乳房原发肿瘤反应为ypN0的独立预测指标(P均<0.05)。验证模型及改良模型的AUC分别为0.788和0.782(P>0.05)。改良模型分数≤3分、4~7分及≥8分患者NAC后ypN0概率分别为2.5%(1/40)、22.4%(51/228)和68.3%(56/82)。结论:Olga Kantor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cN+患者ypN0概率,改良模型具有同等的预测效能且更贴合临床实际,有助于NAC后腋窝处理模式的合理选择:得分≤3分推荐直接行ALND,4~7分可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8分推荐行SLNB。  相似文献   
5.
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目前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本研究旨在评估乳腺癌患者在NAC后接受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的临床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4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收治的202例接受NAC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入组患者术前均采用“新型注射技术”注射核素示踪剂。术前哨位淋巴结显像和(或)术中γ探测仪发现内乳区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显像者行经肋间IMSLNB。根据目前的指南评估NAC后接受IMSLNB的临床获益。结果:入组202例患者,NAC后IMSLN显像率为34.2%(69/202),且与临床肿瘤分期相关(P=0.017),IMSLN显像患者中,临床淋巴结阴性和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分别占11.6% (8/69)和88.4%(61/69)。NAC后IMSLNB的成功率为98.6%(68/69),IMSLN的检出率为33.7%(68/202),转移率为11.8% (8/68),8例IMSLN转移患者,术后淋巴结分期发生了改变,其中1例患者不伴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pN0至pN1b),2例伴1~3枚ALN转移(pN1a至pN1c),4例伴4~9枚ALN转移(pN2a至pN3b),1例伴≥10枚ALN转移(pN3a至pN3b),术后病理学分期也发生了改变(0期至ⅠB期,ⅡA/ⅢA期至ⅢC期),这8例IMSLN转移患者术后均接受了内乳区放疗(internal mammary node irradiation,IMNI)。结论:NAC后IMSLN有显像的患者,尤其是cN+患者,NAC后应接受IMSLNB,以期获得完整的淋巴结分期。IMSLNB能够进一步完善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的定义并指导IMN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eutic,NAC)与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最佳时机,评估临床淋巴结阳性患者行NAC后腋窝降阶梯手术可能获益人群。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11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206例行NA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axillary nodal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apCR)的关系。  结果  206例行NAC患者中183例为临床淋巴结阳性,apCR为33.3%(61/183)。Luminal型HER-2阴性患者apCR为19.8%(17/86),与HER-2阳性行靶向治疗患者apCR的62.1%(18/29)、HER-2阳性未行靶向治疗的34.5%(10/29)及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41.0%(16/39)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3例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行NAC后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26.1%(6/23),Luminal型HER-2阴性、TNBC和HER-2阳性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6.4%(4/11)、25.0%(1/4)和12.5%(1/8)。  结论  分子分型与行NAC后的apCR相关。对临床淋巴结阴性的Luminal型HER-2阴性患者,NAC前行SLNB可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淋巴结阴性的TNBC和HER-2阳性患者,建议NAC后行SLNB。临床淋巴结阳性且行NAC降期转阴的TNBC和HER-2阳性患者,从NAC后的腋窝降阶梯手术中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随着腋窝影像和超声引导活检技术的敏感性不断提高,一部分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提升为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 positive,c N1)并接受了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本研究旨在分析,临床查体腋窝淋巴结阴性但超声检查发现可疑淋巴结并通过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或空芯针活检(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core-needlebiopsypathology,FNAC/CNBP)确诊转移的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乳腺病中心2015年10月—2022年12月经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获取术前超声检查发现腋窝可疑的转移淋巴结并通过FNAC/CNBP确诊转移并接受ALN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其中158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发现1~2枚可疑淋巴结经FNA...  相似文献   
8.
新辅助治疗(NAT)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实践中应依据肿瘤生物学、疗效与肿瘤负荷,采用适应性研究设计,优化病人NAT策略,进行个体化、精准化治疗。NAT期间动态监测疗效,重视早期疗效评估和预测,推荐以疗效为导向制定后续治疗的决策。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逐渐受到关注。NAT有效的病人手术应于NAT结束后的21 d内完成,对于NAT无效病人鼓励其在NAT平台上积极寻找有效的无交叉耐药方案。临床淋巴结阴性病人推荐NAT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临床淋巴结分期cN1病人可通过NAT后SLNB降期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原发病灶退缩模式。  方法  选取2008年7月至2017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8例ⅡA~ⅢC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标本制作次连续病理大切片,电子显微镜下勾画残余肿瘤范围,三维重建残余肿瘤,评价新辅助化疗后原发肿瘤临床病理退缩模式。  结果  108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向心性退缩(concentric shrinkage mode,CSM)与非向心性退缩(nonconcentric shrinkage mode,NCSM)中Luminal A型分别占47.4%(9/19)与52.6%(10/19),Luminal B HER-2阴性型、HER-2阳性型分别占53.6%(15/28)、72.7%(16/22)与46.4%(13/28)、27.3%(6/22),HER-2阳性型分别占84.6%(11/13)与15.4%(2/13),三阴性乳腺癌分别占80.8%(21/26)与19.2%(5/26)。  结论  Luminal B HER-2阳性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乳腺癌的原发肿瘤更易出现CSM,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阴性型的原发肿瘤临床病理退缩模式无显著性差异。分子分型可用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原发肿瘤的临床病理退缩模式,有助于选择新辅助化疗后适合保乳治疗的患者、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毕钊  邱鹏飞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1):1104-1107
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引流整个乳腺约25%的淋巴液,其转移状况为乳腺癌预后指标之一,也是确定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internal mammary-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作为微创诊断技术实现对IMLN的评估,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为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乳晕周围腺体内增加注射部位和注射剂量的新型注射技术显著提高内乳区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检出率,使得常规开展IM-SLNB成为可能。随着内乳区淋巴引流规律的深入研究,新型注射技术引导下的IM-SLNB的准确性目前已得到初步验证。本文将对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诊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