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将摆位误差引入放疗计划系统进行剂量重建,分析放疗摆位误差对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剂量学影响。方法 选取 1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对每一患者CT图像及靶区设计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计划,计划完成后通过改变治疗等中心点参数,将摆位误差引入放疗计划中再进行剂量计算重建剂量分布。结果 随系统摆位误差增加,靶区剂量逐渐下降,影响大小顺序为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前后方向。各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在-3~3mm以及旋转摆位误差在-3°~3°内,靶区剂量变化范围均<±3%。各方向摆位误差≤3mm时危及器官均在处方剂量附近,>3mm时眼晶体、脊髓、腮腺、视神经逐渐超出处方剂量范围;旋转摆位误差仅当≥3°时眼晶体超量,尤其注意左右方向较大的摆位误差对眼晶体、脊髓、腮腺的影响和前后方向较大的摆位误差对脊髓的影响。引入本单位实际摆位误差后对GTV、CTV受量影响很小,均<±2%;少数危及器官有超出处方剂量限值风险,尤其要注意晶体和视神经超量。结论 摆位误差将会导致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靶区剂量欠量以及危及器官超量,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影响尤为大,3mm和3°内单一方向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影响有限,建议将单一方向摆位误差控制在3mm和3°内。引入本单位实际摆位误差对靶区受量影响很小,但少数危及器官有超出处方剂量限值风险,需增加对危及器官外扩区域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1 C-蛋氨酸-PET/CT(11 C-MET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融合在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术后两周内行MRI与11 C-METPET/CT检查,采用11 C-METPET/CT、11 C-METPET/CT与MR...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肺癌固定剂量率旋转调强放疗(IMAT)计划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的剂量学分析,为临床应用中肺癌VMAT放疗剂量率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 方法:取11例肺癌患者,用RayStation计划系统设计IMAT和VMAT计划,比较其剂量学、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的差异。 结果:(1)11例肺癌患者的双弧IMAT和VMA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IMAT和VMAT计划的靶区最小剂量D98%、最大剂量D2%、平均剂量(Dmean)、靶区均匀性指数、靶区适形度指数相近,无明显差异。靶区覆盖率VMAT计划好于IMAT计划。(2)危及器官受量:全肺的V5、V10、V20、Dmean和心脏的V20,VMAT计划比IMAT计划低。全肺的V30、心脏的V30、脊髓的最大剂量D1%,两种计划之间无明显差异。(3)正常组织在低剂量部分V5、V10、V15和Dmean,VMAT计划低于IMAT计划;V20、V25两种计划无明显差异;接近处方剂量部分V30、V35、V40,VMAT计划高于IMAT计划。(4)出束时间和MU:VMAT计划相比于IMAT计划,治疗出束时间大大减少,VMAT计划出束时间仅为IMAT计划出束时间的62%。两者的MU无明显差异。(5)两种计划的剂量验证通过率均大于95%,达到98.72%以上,能满足治疗要求。VMAT计划的剂量验证通过率略低于IMAT计划,相差约0.44%。 结论:VMAT技术相较于IMAT技术,其计划调制能力更强,可得到更优的靶区剂量分布,提高治疗效率,可以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尤其是减少肺的低剂量照射体积。因此,在肺癌的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中,VMAT技术相较于IMAT技术存在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图像引导定位参考点标记法在宫颈癌放射治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5月至12月在我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进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的40例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使用MPR图像引导定位参考点标记法进行定位;对照组使用常规参考点标记法进行定位。物理师进行VMAT放疗计划设计时,根据国际辐射单位及测量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s and measurements, ICRU)参考点的选择原则,选出靶区剂量归一的规定点并作为治疗中心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心点与定位参考点位移的例数,并用位移率(%)进行描述。所有患者首次治疗及以后每周均进行一次锥形束CT(CBCT)扫描位置验证(共5次),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分次间的左右X、头脚Y、腹背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数据及复位完成的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基于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的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方法,提高肿瘤放射治疗摆位验证的工作效率。方法:选取胸部、腹部、盆腔共30例肿瘤放疗患者,定位及治疗摆位时体表粘贴标记点。CBCT扫描验证时,医师、主管技师、技师先进行常规图像配准,后采用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以医师常规图像配准为基础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图像配准时,主管技师对比医师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X、Y、Z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技师对比医师在腹部的X、Y、Z轴上及胸部、盆腔部位的X、Y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部及盆腔部位的Z轴上P值分别为0.006,0.014,有显著意义。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时,医师、主管技师及技师对比医师常规图像配准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X、Y、Z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像配准的误差发生率腹部大于胸部及盆腔。医师、主管技师、技师分别与自己对比在胸部、腹部及盆腔部位的图像配准完成时间上P值近似于0,有显著意义。结论:以体表标记点辅助图像配准优于常规图像配准,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RE Dose 4D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拟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120 kV固定300 mAs行常规扫描,B组管电压120 kV并开启CARE Dose 4D设置预设值为500 mAs进行扫描。在这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扫描CIRS 064M电子密度模体,验证CT-RED转换曲线是否有差异。客观评价两组图像的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GTV的CT值、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两种扫描方式下,CT值及CT-RED转换曲线无明显差异,保证了靶区剂量计算的精确性;B组与A组比较CTDIvol降低35%,DLP、ED均降低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客观评价中两组图像的SNR、CNR、GTV的平均CT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在三角肌平面,A组SD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09, P<0.001);两组图像主观评价有显著性差异(z=-2.445, P<0.05)。A组图像中由于肩部横断面内颈部淋巴引流区噪声较大,对医生勾画该层面的靶区造成了一定困扰,从靶区勾画角度来说,B组图像要优A组。结论:在鼻咽癌放疗定位中应用CARE Dose 4D技术是可行的,可提高图像质量,同时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简化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放疗摆位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对自制的“十”字坐标系移位前及移位后分别拍摄射野验证片并记录下数据.然后对前、后片进行对比,得出EPID移位校准数据.结果 对应数据后得出一张iView移位数据对应表,最后病例检验符合临床要求.结论 该方法可以更快捷、准确、无误地完成实时摆位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结合静脉团注追踪法在鼻咽癌放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00例拟行放疗定位CT扫描的鼻咽癌患者的相关资料, 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碘对比剂80 ml, 行常规定位扫描, 延迟扫描时间50 s;观察组(50例)给予碘对比剂50~60 ml, 采用静脉团注追踪技术定位扫描, 观察时间-CT值监测曲线, 待峰值跌落时手动触发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增强强化值、碘对比剂剂量, 并评估不同造影剂用量下计划靶区的剂量计算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剂量差值, 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图像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的碘对比剂用量较对照组减少28.75%(t=-42.11, P<0.001);对照组中的颈动脉、颈静脉的CT强化值较观察组高32.58%和21.02%(t值分别为-8.11、-4.82, 均为P<0.001), 鼻咽部大体肿瘤体积(GTV)及胸锁乳突肌的CT强化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图像均能满足放疗靶区勾画的要求, 主观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 P=0.175),...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调强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与摆位技术。方法:采用热塑面罩和体膜等固定装置分别对10例头颈部和1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治疗过程中每周拍一次电子射野影像片(EPID),将射野片和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DRR)图像片与首次验证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照射野中心移位误差均在3 mm以内,允许误差〈3 mm。结论:应用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重复性好,能满足调强放射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