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口含器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进行治疗的鼻咽癌患者35例,对照组为17例采用头颈肩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固定;实验组为18例采用头颈肩热塑膜联合发泡胶+口含器固定,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CBCT图像在3个区域(Ⅰ区域:头颈联合框;Ⅱ区域:鼻咽部及上颈部椎体框;Ⅲ区域:下颈部椎体框)上的摆位误差。结果: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3个区域的6个方向上摆位误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Ⅰ区域的Pitch和Yaw方向和Ⅱ区域的AP、Pitch、Roll、Yaw方向和Ⅲ区域的6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Ⅱ区域与Ⅲ区域的摆位误差的SI、LR、A、Roll和Pitch方向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照组在Ⅱ区域上的外扩边界(SI:0.39;LR:0.31;AP:0.46)在3个方向上均小于Ⅲ区域(SI:0.84;LR:0.73;AP:0.74)。实验组Ⅱ区域与Ⅲ区域的摆位误差的SI、LR、Roll、Pitch和Yaw方向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应用口含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PTV)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P=0.066;2.10 mm, 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 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结论 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PTV)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P=0.066;2.10 mm, 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 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结论 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的诊断级螺旋扇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FBCT),对宫颈癌放疗真空袋和Orfit架2种方式的体位固定精度进行比较,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10-11-2022-03-29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调强放疗的4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空袋仰卧位固定20例(真空袋组),Orfit架俯卧位固定20例(Orfit架组),获取患者每次治疗前FBCT摆位误差,并对左右方向(LR)、头脚方向(SI)、前后方向(AP)、横断面旋转(Roll)、冠状面旋转(Pitch)和矢状面旋转(Yaw)摆位误差结果进行非参数检验,应用公式MPTV=2.5Σ+0.7σ分别算出对应的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结果 真空袋组LR、SI和AP摆位误差分别为(0.50±3.26)、(1.01±3.17)和(1.14±2.38) mm, Orfit架组摆位误差分别为(0.57±2.85)、(-4.35±4.93)和(0.21±1.92) mm,Z值分别为-0.229、-17.828和-6.639,P值分别为0.819、<0.001和<0.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扇形束CT(FBCT)探讨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在不同固定体位下,膀胱体积的改变对膀胱、小肠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术后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共22例,其中俯卧位固定患者10例,仰卧位固定患者12例,每次治疗前使用联影直线加速器uRT-linac 506c进行kV级FBCT,在放疗计划系统中对平移校正后的FBCT图像完成智能勾画,并复制原计划参数进行剂量计算。分析患者放疗过程中的膀胱体积变化趋势以及膀胱体积改变对膀胱和小肠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22例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分次间膀胱体积与原计划膀胱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随着治疗进程,涨尿能力总体呈减弱趋势。仰卧位固定患者膀胱V45改变与膀胱体积变化率呈低度负相关(r=-0.431),膀胱V40、V30改变与膀胱体积变化率呈中度负相关(r=-0.651、r=-0.780),小肠V45、V40改变与膀胱体积变化率呈中度负相关(r=-0.701、r=-0.794),小肠V30改变与膀胱体积变化率呈高度负相关(r=-0.871)。而俯卧位固定患者膀胱V30改变与膀胱体积变化率呈低度负相关(r=-0.306),小肠V45改变与膀胱体积变化率呈低度负相关(r=-0.336),小肠V40、V30改变与膀胱体积变化率呈中度负相关(r=-0.505、r=-0.589)。结论: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治疗过程中分次间的膀胱体积与计划时的膀胱体积较难保持一致。相比于俯卧位固定,仰卧位固定患者的膀胱体积变化对其膀胱及小肠受照剂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