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缺血骨骼肌和血管平滑肌的保护作用。应用大鼠离体肢体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生理盐水溶液灌注,保存0-48h,经2,4,8,16,24,48,72hh取小腿三头肌进行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检测,并对此骨骼肌和股动脉平滑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移植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肌萎缩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机械分离的方法从孕14~16 d的SD孕鼠中获取神经干细胞,并于神经元限定性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制备神经干细胞单细胞悬液。采用切断右侧胫神经的方法建立腓肠肌失神经支配的动物(SD大鼠)模型。将108只SD大鼠按注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36只大鼠。实验组:将神经干细胞悬液注射到切断的胫神经远端。损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细胞培养液。术后8、12周采用HRP逆行示踪技术检测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情况,并应用肌肉电生理方法对重获神经再支配的骨骼肌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8、12周实验组用电刺激细胞移植部位的腓肠肌,均可引出肌肉收缩活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单次收缩的波幅、速度,和强直收缩的时间和强直收缩波幅的恢复率均进一步得到改善。对照组和损伤组均未能引出肌肉活动。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实现失神经骨骼肌的神经再支配,并且能够与骨骼肌建立起功能性突触连接,有效预防骨骼肌的萎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间盘切吸术中工作套管的置入角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CT片上预测穿刺针达间盘后1/3区域及中 1/3区域排除结构阻碍[1] 进针时的体表位置及与脊柱矢状面的角度 ,在定向盘引导、C形臂X光机监视下穿刺 ,置入工作套管并测量与矢状面的夹角 :5 5°~ 6 0°角切吸者为A组共 38例 ,45°~ 5 0°角切吸者为B组共 31例。结果 :6 9例患者经平均 10 (6~ 17)mon的随访 ,于术后 6mon判定疗效 ,两组治愈率与有效率分别为 :A组81 5 8% ,97.37% ;B组 :5 4.84% ,93.5 6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结论 :工作套管置入角度决定切吸的工作区域 ,近神经根孔的间盘 1/3区域减压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给本病的早期诊断带来困难,本研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认知电位(P300)、简易智能状态评价量表(MMSE)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事件相关电位及神经智能评分进行动态观察,探索TCD各参数的改变及智能损害的演变规律,从而探索用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预测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银杏酮酯(EGb50)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和银杏酮酯组。分别于术后2、4、6、8周用电生理学、组织学和功能测定评估坐骨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小腿三头肌肌湿重的恢复率及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在各时间点上银杏酮酯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酮酯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明显提高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入院体温和入院后体温变化对机体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方法 96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3、7、14天、1个月和3个月进行体温测量,并按入院时体温分为低体温组(T<36℃)、体温正常组(36~37℃)和体温升高组(T>37℃),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标准判断机体神经系统的预后情况,观察脑出血患者体温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及NIHSS评分的变化趋势,分析低体温组、正常体温组与高体温组与NIHS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患者入院体温与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密切相关(P<0.01),且呈正相关(P<0.01),体温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结论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变化与机体神经系统的预后密切相关,高体温患者常常指示预后不良,因而体温值有助于成为判定脑出血预后的有效指标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技术和常规解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随机将100例接受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研究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技术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2组患儿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和误伤动脉、穿刺部位血肿、置管困难、血胸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性成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0例误伤动脉,8例有穿刺部位血肿,7例有置管困难,而研究组仅有1例误伤动脉,研究组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婴幼儿深静脉术,有助于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且穿刺时间较短,可避免多次穿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RIH)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模型组(M组)、瑞芬太尼+切口痛模型组(RM组)及PKC抑制剂组(Inhibitor组).R组、RM组及Inhibito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μg/(kg·mi...  相似文献   
9.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2组 ,进行同体对照 ,每组 10个皮瓣。组 1保留隐动静脉血管鞘的完整 ,即保留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组 2在手术显微镜下 (× 10 )将 3根血管相互分开 ,各自游离 3cm ,即完全破坏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 ,但不损伤 3根动静脉血管。术中放松止血带后分别在 5、15、3 0和60min测定静脉压力 ,术后 10d测定皮瓣成活率 ,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两组皮瓣的静脉压力均升高 ,约 15min达到高峰 ,后缓慢下降 ,约在 3 0min达到新的平衡。组 2在 3 0、60min的静脉压力均显著低于组 1(P <1.0 1)。但组 1皮瓣成活率 ( 94.5 % )与组 2 ( 10 0 %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在逆行岛状皮瓣中 ,瓣膜失活途径”较“迷宫途径”更容易实现静脉血的逆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及P300检查,分析P300在MI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及P300检测MID组、多发性脑梗死非痴呆对照组(MI)组、正常对照(NC)组,分别测得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长谷川智能检查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表(ADL)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结果。结果 NC组P300潜伏期95%正常范围的正常值为287.24~37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