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目的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观察指标优化K562细胞的电穿孔基因转染条件。方法通过改变悬液体积、温度及缓冲液、质粒浓度等转染条件,采用不同条件组合后用电穿孔法将质粒DNA转入K562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结果①在电压250V、电容950μF的条件下.K562细胞得到58.6%的最大转染率。②应用0.4mL细胞悬液体积,当质粒浓度≥20μg/mL时可得到较高的转染效率。③温度和缓冲液中的血清成分对电穿孔效率影响不大。结论电穿孔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转染法,通过优化条件,可提高转染率。  相似文献   
2.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系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变异型,具有恶性肿瘤的表型特征。研究发现HES的发病机制包括:①异常克隆性T细胞增殖.该类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5、IL-2、IL-15)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增殖;②染色体异常与FIPIL1-PDGFRα融合基因形成有助于嗜酸性粒细胞增殖。由于FIPIL1-PDGFRα融合基因具有酪氮酸激酶活性,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HES,至少50%以上的病例可获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3.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系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变异型,具有恶性肿瘤的表型特征。研究发现HES的发病机制包括:①异常克隆性T细胞增殖,该类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5、IL-2、IL-15)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增殖;②染色体异常与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形成有助于嗜酸性粒细胞增殖。由于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HES,至少50%以上的病例可获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2-ME(0,5,10,20,40μmol/L)作用于K562细胞,48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ME作用后K562细胞的凋亡率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ME作用48 h后K562细胞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1)2-ME在5~40μmol/L浓度范围内作用48 h对K562细胞有凋亡诱导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2)2-ME作用48 h后,K562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ax和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2-ME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带血血清(UCBS)培养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对脐带血CD34+细胞体外造血的支持作用。方法采用UCBS培养脐带血贴壁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贴壁细胞培养液中SCF、GM-CSF、IL-6和TPO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免疫表型特征;在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诱导培养条件下诱导细胞分化,采用脐带血贴壁细胞单独或与细胞因子共培养脐带血CD34+细胞。结果采用UCBS培养脐带血贴壁细胞获得的细胞具有MSC的一般特性,在贴壁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SCF、IL-6和TPO,贴壁细胞和脐带血CD34+细胞培养14 d,联合组第10天和第14天的CD34+细胞的扩增倍数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P<0.05),联合组第10天明显高于单独UCB-MSCs组(P<0.05),联合组第14天与单独UCB-MSCs组类似,CD34+CD13+亚群细胞比例在联合组均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和单独UCB-MSCs组(P<0.05)。联合组和单独UCB-MSCs组CD34+CD33-亚群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P<0.05)。结论单独应用UCB-MSCs或联合细胞因子可有效地体外扩增脐带血CD34+细胞。  相似文献   
6.
电穿孔法基因转染K562细胞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绿色荧光蛋白(GFV)为观察指标优化K562细胞的电穿孔基因转染条件。方法通过改变悬液体积、温度及缓冲液、质粒浓度等转染条件,采用不同条件组合后用电穿孔法将质粒DNA转入K562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结果①在电压250V、电容950μF的条件下,K562细胞得到58.6%的最大转染率。②应用0.4mL细胞悬液体积,当质粒浓度≥20μg/mL时可得到较高的转染效率。③温度和缓冲液中的血清成分对电穿孔效率影响不大。结论电穿孔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转染法,通过优化条件,可提高转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儿童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第一疗程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218例初诊ALL儿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达水平;分析CRLF2表达水平在ALL儿童临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有完整资料的218例儿童ALL中有28例CRLF2高表达。CRLF2高表达组累计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53.6%vs 12.6%)(P 0.01),CRLF2高表达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 0.01)。标危组中的CRLF2高表达和低表达患儿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危组和高危组中CRLF2低表达的患儿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组的儿童(P 0.05)。Cox法分析显示,CRLF2高表达是影响ALL儿童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LF2高表达的ALL儿童复发率高,CRLF2高表达是中高危ALL儿童复发高风险的重要预后因素。有必要将CRLF2表达水平作为ALL儿童的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