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主动脉血栓引起的全身多发栓塞十分罕见 ,我院于2 0 0 4年 2月 1 3日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患者男 ,5 2岁 ,因腹痛 1 0d ,黑便 5d入院 ,入院前 3个月出现右下肢无力、跛行 ,未行诊治。入院体检 ;WBC 1 3 9,中性 78 4 1 %,PLT 35 6 8,FIB 974 9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和对比去分支杂交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近远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18例患者和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杂交手术组中,夹层动脉瘤、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以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结果: 去分支杂交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45±85) min,术中出血量为(955±599) mL,术后30 d发生并发症2例,没有截瘫,死亡1例,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死亡率为9.1%。传统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60±245) min,术中出血量为(6 100±4 536) mL,术后30 d发生并发症12例,其中截瘫1例,死亡4例,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死亡率为22.2%。去分支杂交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传统手术(P<0.001),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1)。随访期内,杂交手术组二次手术4例,死亡3例,1年、5年和10年的全因生存率分别为72%、54%和29%;传统手术组二次手术1例,死亡5例,1年、5年和10年的全因生存率分别为81%、71%和35%。杂交手术和传统手术在全因生存率和动脉瘤生存率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分支杂交手术是一种治疗高危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但中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完全腔内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95例应用完全腔内技术处理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烟囱支架技术81例,“开窗”技术8例(原位4例,体外4例),分支支架技术6例。结果共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主体95枚,重建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124支,其中无名动脉7支,左颈总动脉36支,左锁骨下动脉81支。2例原位开窗失败中转烟囱技术重建分支。术中Ⅰ型内漏11例(11.6%),其中5例弹簧圈栓塞后消失,6例轻微内漏随访观察。技术成功率91.6%(87/95)。围术期死亡3例(3.2%),一过性截瘫1例(1.1%),脑梗死2例(2.1%),急性心肌梗死2例(2.1%),急性肺损伤1例(1.1%)。存活92例中随访83例,随访率90.2%。1例术后4个月死于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81例随访时间28~106(58.9±17.9)月,其中73例>36个月。8例因Ⅰ型内漏行二次手术栓塞,未见支架移位、狭窄、闭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多种完全腔内技术重建各主动脉弓部的分支血管,为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提供微创治疗机会,中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应用一体式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4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初步经验。方法本组42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9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除均在腹主动脉放置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外,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者共放置5枚支架型人工血管,其中4枚直型支架用于隔绝降主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者,降主动脉近侧破口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1例因一侧髂外动脉闭塞需先经腹膜外切口行人工血管搭桥后才能放置一体式分叉支架。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min。1例死亡,8例附加近侧短的覆膜支架,1例附加远侧Cuff,1例近侧和远侧均加Cuff。8例术后有少量内漏,1周后内漏均消失。5例封堵了双侧髂内动脉,20例封堵了单侧髂内动脉,但均未导致臀肌坏死或疼痛等并发症。2例瘤颈与瘤体呈90度角也获得成功。结论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可以达到隔绝腹主动脉瘤的作用,且操作更快捷。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使用弹簧支架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行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术的临床经验和近、远期疗效。方法对23例患者的29条肢体的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行球囊扩张后置入弹簧支架(Introcoil)。结果成功完成29条肢体的治疗,无术中并发症。置入后即时造影示病变处管径明显增大,血流通畅。所有患者均获2~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0个月。6例患者的6条肢体(20.7%)因重新出现动脉闭塞而行搭桥手术,其他患者下肢原有症状消失,20条足背动脉搏动恢复,超声示支架处血流通畅。结论弹簧支架置入是一种有效的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各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包括夹层动脉瘤 4 8例 ;腹主动脉瘤 13例 ;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肾下和肾上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分别为 4例、1例、2例和 1例 ;左、右髂动脉瘤各 1例。对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均行破口封堵术 ,真性腹主动脉瘤行隔绝术。结果本组均获技术成功。围手术期死亡 2例。 5例夹层动脉瘤术后近侧有少量残余漏 ,但 4例半年后近侧渗漏消失 ,9例残存远侧破口少量返流。腹主动脉瘤 6例术后即时有轻度内漏 ,3个月后 5例内漏消失。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手术微创、安全 ,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布加综合征(BCS)的病因.方法 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5月109例BCS根治术中所见.对11例隔膜型BCS患者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隔膜和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血栓成分进行比较.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两者组织中B型转化生长因子受体(TGFβR)、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内皮素-1(ET-1)、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α1-抗胰蛋白酶、铁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除4例为下腔静脉肿瘤和1例为下腔静脉外纤维条索压迫所致BCS外,其余104例均为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隔膜或血栓形成所致.2例原为下腔静脉血栓,根治清除血栓1年和7年后复发,再次手术发现为下腔静脉新生隔膜.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者术中可见陈旧血栓向隔膜演变的过程.8例下腔静脉隔膜在肝静脉开口下方.隔膜和血栓组织均含纤维母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有肉芽组织及新生血管等病理改变.相关的细胞因子TGF-βR、PDGFR、ET-1、FⅧ-rAg、铁蛋白在两者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2.3%和50.0%(P>0.05),45.5%和100%(P<0.05),100%和0(P<0.05),90.9%和12.5%(P<0.05),72.3%和100%(P>0.05).结论 BCS患者的隔膜和血栓有着相似的组织细胞成分和细胞因子表达,隔膜和血栓或为病变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复杂颈动脉体瘤(CBT)手术过程中应用转流管的安全性及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Shamblin Ⅱ、Ⅲ型CBT共8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应用转流管(转流管组),另52例未应用转流管(非转流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转流管组中Shamblin Ⅲ型患者比例明显多于非转流管组(P0.05),其他术前一般资料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转流管组33例均行颈内动脉重建,大隐静脉补片修补9例,因破裂严重行端端吻合重建共24例;非转流管组52例患者中,2例行颈内动脉重建同时颈外动脉结扎, 14例行单纯颈外动脉结扎,6例行颈外动脉重建。转流管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短期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非转流管组明显增加(均P0.05),但两组在术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长期神经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复杂Shamblin Ⅱ、Ⅲ型CBT术中采用颈动脉转流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不会增加术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对长期神经损伤无明显影响。如出现颈动脉破裂可以尽快应用转流管维持颅内血流,可能有助于减少相对的出血及手术时间,同时减少神经不可逆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腘动脉压迫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动脉压迫综合征 (poplitealarteryentrapmentsyn drome ,PAES)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外科疾病 ,是因动脉与其周围的肌肉或肌腱、纤维组织束的位置关系异常导致动脉受压而引起下肢缺血症状群。一、历史和现状“动脉压迫综合征”这一术语由Love和Whelan[1] 于196 5年首次提出。早在 195 9年 ,荷兰人Hamming和Vink[2 ]报道了本病的首例外科治疗。随后关于PAES病例及治疗方案的研究陆续被个例报道。PAES作为青少年下肢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相关的文献报道极少 ,可能多数病例未能得到正确诊断 ,我们近两年即已遇见 3例 ,因此对…  相似文献   
10.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其生长方式类似恶性肿瘤,达下腔静脉甚至累及右心腔者非常罕见,具有潜在的致命性.本文报道1例伴有心脏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患者41岁,女性,因"间断右上腹疼痛,伴双下肢轻度肿胀20天"入院.既往有子宫肌瘤及子宫次全切除病史.超声心动示:右心房内可见团块,与心腔无黏连,左室射血分数60.00%.腹部CT示:下腔静脉全程、左侧髂总、髂内静脉内软组织肿物,病变卜极达右心房,增强扫描示肿物有明显强化.妇科及盆腔血管彩超可见下腔静脉下段、左侧髂总静脉内占位,左侧附件区髂内、外静脉之间可见一分叶状团块,其内见营养血管,子官次全切除术后.初步诊断:下腔静脉、右心房肿瘤.行胸腹联合心脏、下腔静脉伞程肿瘤切除,左侧髂内静脉结扎术,术后未予激素治疗,病理示肿瘤细胞呈梭形,未见核分裂相,无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SMA(+++),desmin(+),PR(+),ER(+),S100(-),CD117散在个别细胞(+),CD34(-),Ki67<50%.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鉴别心脏、下腔静脉原发肿瘤和血栓后,临床治疗主要是肿瘤彻底手术切除,术后短期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