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AsAb、SPIM及ACP的相关研究高建平朱青川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363000)解脲支原体感染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本文就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精浆免疫有关的三种指标:精浆抗精子抗体(AsAb)、免疫抑制物质(SPIM)及酸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2.
朱青川  高建平  兰风华  王水良 《肿瘤》2005,25(4):335-338
目的探讨经载体介导的RNA干扰对肝癌细胞周期蛋白E1表达抑制效率。方法针对周期蛋白E1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定的RNA干扰模板片段,连接到pSilencer1.0-U6载体上构建siRNA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法将上述重组质粒转人BEL-7402肝癌细胞株。RT—PCR分析周期蛋白E1表达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周期S期和凋亡细胞比率;MTT比色法测定活细胞数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重组载体介导肝癌细胞BEL-7402周期蛋白E1抑制率达62%;转染重组质粒32h测得S期细胞为19%,空载体转染对照为27%;转染重组质粒96h流式细胞术测得凋亡细胞为13.1%,高于空载体对照的6.6%;细胞生长曲线作图表明,重组载体转染组细胞生长明显减缓。结论肝癌细胞周期蛋白E1的表达可被载体介导诱发的RNA干扰成功抑制,进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并诱导凋亡;本研究为探索肝癌的RNAi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载体介导的RNA干涉法建立周期蛋白E1表达稳定抑制细胞系的可行性。方法将源自pSSC-9质粒的neo基因亚克隆至干涉载体pSilencer 1.0-U6以构建稳定干涉载体pSineo,再将其与合成的靶向周期蛋白E1基因特定的RNA干涉模板片段连接,重组载体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法转染肝癌细胞株BEL-7402;转染细胞经G418筛选,常规抽提G418抗性克隆细胞的基因组DNA并行PCR法鉴定外源导入载体的稳定整合情况。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均表明,重组载体pSineo-cyc E1符合预期设计;PCR鉴定结果显示,稳定筛选出的6个克隆均整合有靶向周期蛋白E1基因的干涉载体。结论本研究建立了6个稳定整合有靶向细胞周期蛋白E1基因RNA干涉载体的肝癌细胞系,为肿瘤的癌基因靶向干涉治疗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含量对慢性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95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2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73例代偿性肝硬化(LC)、78例失代偿性LC]和88例正常对照组血浆MBL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血浆MBL浓度在轻度、中度、重度CHB及代偿性和失代偿性LC患者分别为(5.701±2.419)、(5.462±2.378)、(4.609±2.116)、(4.876±2.175)和(4.528±2.045)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87±1.39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轻度与中度CHB患者血浆MBL浓度相近(P〉0.05),高于重度CHB、代偿性和失代偿性LC患者(P均〈0.05);中度CHB与代偿性LC患者血浆MBL浓度相近(P〉0.05),高于重度CHB、失代偿性LC患者(P均〈0.05);重度CHB与代偿性LC和失代偿性LC患者血浆MBL浓度相近(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浆MBL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MBL含量对CHB患者疾病进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3月,将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例为1∶1。实验组A(保守治疗加味身痛逐瘀汤组):加味身痛逐瘀汤,水煎剂,每日1剂,分为2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治疗。对照组A(鲑鱼降钙素保守治疗组):鲑鱼降钙素组(密钙息) 50 IU,肌注,每日一次,鲑鱼降钙素鼻喷雾剂,每日一次,持续2个月。实验组B(手术治疗加味身痛逐瘀汤组):加味身痛逐瘀汤,水煎剂1次,每日1次,分2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B(手术治疗鲑鱼降钙素(密钙息)组):鲑鱼降钙素(50 I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使用1个月);鲑鱼降钙素(密钙息)喷雾剂,每日1次,共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皆显著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评分均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加味身痛逐瘀汤能明显减轻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骨密度。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52例福建地区汉族健康人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其它人群比较。结果 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基因型频率为:GGC/GGC(71.1%),GGC/GAC(28.9%),GAC/GAC(0.0%);等位基因频率为:GGC(85.5%),GAC(14.5%)。结论福建地区汉族人群MBP基因多态分布与中国汉族、蒙古族、藏族、彝族和香港华人接近;与北欧人群和东欧人群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慢性病毒性疾病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全球大约有3.5亿HBV慢性携带者,中国人群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造成了广泛的疾病谱。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机体感染HBV后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以及感染后疾病的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甘露糖结合蛋白(MBP)是目前认为可能与HBV感染发病有关的易感基因,其基因变异与乙肝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现就MBP基因变异与HBV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朱青川  侯丽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3):1611-1611,16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的变化及与血脂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个实验依据.方法 测定605例(其中男477例,女128例)脑卒中患者血清 GG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按 GGT值分为 4 个级别,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05例脑卒中患者中 GGT 升高者为131例,异常率21.65%,其中男、女患者 GGT 异常率分别为21.59%、21.87%,男、女患者间 GGT 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大多数血脂指标随GGT水平升高而改变,血清TC、TG、LDL-C与GGT水平呈正相关,HDL-C与GGT呈负相关.而女性患者GGT不同分级组间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GGT活性升高有可能是男性脑卒中患者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及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HBV)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36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66例无症状HBV携带者组(ASC组)、1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CH组)、112例肝硬化患者组(LC组)和65例对照组]的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和HBV基因分型进行检测。结果 ASC组和轻、中型CH组均以B基因型占优势,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CH组、代偿期LC组、失代偿期LC组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失代偿期LC组突变率最高(37.7%)。结论该地区乙型肝炎人群以B和C基因型为主;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突变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无明显关系,而与HBV C基因型及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与临床.方法:对420例临床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患者,行肝穿病理检测,评判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HBV-DNA.结果:年龄小于45岁者,以HBeAg阳性为主;而年龄大于45岁者,以抗-HBe阳性为主;HBeAg阳性组,HBV-D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组,420例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205例肝组织学诊断正常(48.8%);215例有慢性肝病(51.2%);其中GIS0 158例、G2S1 42例、G3S1 11例、G4S4 4例;伴有肝细胞脂肪变14例.结论: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都不存在进展性肝损害,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年龄大于45岁,除动态观察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外,应动员患者行肝穿病理检测,及早发现肝组织活动性病变,甚至肝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