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核素肺灌注显像用于肺切除术后肺功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素99m Tc-MAA 肺灌注显像了解两肺血流灌注情况,预测肺切除术后残留肺功能是一项无创检查, 我们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并与增强CT、B超及MRI进行比较。   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8例临床疑似胆囊癌而在本院行PET/CT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46~82岁, 中位年龄69岁。患者均行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 其中35例为原发胆囊癌, 3例为胆囊炎。分别统计4种影像诊断方法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及诊断正确率。   结果   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的真阳性率分别为100.0%、74.3%、60.0%、71.4%;假阴性率分别为0、25.7%、40.0%、28.6%;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真阴性率分别为66.7%、33.3%、66.7%;假阳性率分别为33.3%、66.7%、33.3%。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1%、71.1%、60.5%、68.4%。PET/CT与增强CT、B超及MRI结果比较, P值分别为0.036、0.002、0.019, 均P < 0.05。   结论   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 PET/CT较其他3种传统影像诊断方法准确率高。如将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 可使诊断正确率提高2.6%。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彭新华  朱研佳  朱磊  徐文贵 《海南医学》2022,(21):2806-2810
目的 分析乳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间的相关性,并评价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乳腺癌EGFR阳性表达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测量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分析EGFR表达状态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原发灶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对EGFR阳性表达的预测效能。结果 72例患者中EGFR阳性表达者29例,阴性表达者43例,EGFR阳性表达率为40.28%;EGFR阳性表达者SUVmax、TLG中位数分别为11.97、227.48,明显高于阴性者的7.00、27.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并避免可能的过度衰减。方法30例肿瘤检查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所有受检者均先利用三维激光定位系统在体表作标记,再注射^18F—FDG259-444MBq。依体表定位点定位行全身PET-CT检查,再根据体表定位点重新定位行局部多期增强CT扫描。用常规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所得PET图像分别与常规CT和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融合。比较增强前后的对位情况及衰减校正情况。将增强前后PET-CT对位情况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结果〈60岁组13例患者中,11例无体位变化,2例患者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2例,一般1例。≥60岁组17例患者中,3例体位无变化,14例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3例,一般3例,较差1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过度衰减校正现象。结论增强CT尤其是多期强化用于PET—CT显像可以明显提高PET-CT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结合三维激光定位技术基本可以保证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特别是对老年身体耐受性差,检查过程中易发生移位的患者,意义更大。并可避免血管内较高的造影剂浓度引起的PET伪影,为增强PET-CT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病灶(以健侧为对照)及腋窝淋巴结^18F-FDG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合病理结果,计算两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两种方法诊断与病理诊断行一致性检验。对乳腺病灶恶性组及对照组组间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间SUVmax均数比较显示:恶性组^18F-FDG摄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例为大汗腺导管内癌,系原位癌,对^18F-FDG摄取不明显,PET/CT图像上未见明显结节影,目测显示0级,SUVmax为1.5。该例病灶微小,小于PET/CT5~8mm的分辨率,造成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均漏诊。18F-FDGPET/CT定性分析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7%、100.0%、97.9%;半定量分析以suVmax2.0时,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为佳,分别为93.2%、100.0%、93.6%。定性分析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为0.85,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断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为0.64。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定性分析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55.9%、96.1%、90.1%,半定量分析(以文献SUVmax1.8为标准)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45.8%、97.0%、89.3%。两种分析诊断与病理诊均较好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7(定性分析)和0.51(半定量分析)。结论^18F-FDGPET/CT诊断乳腺恶性病灶时,以SUVmax2.0为临界值进行半定量分析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定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PET、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疗,行PET/CT检查后1个月内行手术或活检取得病理。手术淋巴结分区以1997年美国AJCC为标准。对CT、PET、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比较纵隔淋巴结阳性及阴性者SUVmax、CT值、CT短径的差异,绘制SUVmax值、CT值的ROC曲线,找到最佳诊断界点。分别计算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及PET/CT双定量分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等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比较单纯PET、单纯CT值、单纯CT短径以及PET/CT SUVmax、CT值双定量分析对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SUVmax、CT值、CT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取2.45,CT值取38.5Hu为诊断诊断界点。当SUVmax≥2.45时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准确度分别为50.9%、 96.5%、92.8%、72.5%、77.0%,其准确性高于单纯PET、单纯CT值及单纯CT短径 (χ2=19.192,P=0.000)。结论:PET/CT显像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价值,其准确性优于单纯PET或CT; 当SUVmax≥2.45且CT值<38.5Hu时, 提示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素^99mTc—EC显像在原发输尿管癌手术定位及肾功能评价方面的应用,为手术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就诊病例10例,静脉注射^99mTc—EC后采集图像,根据影像资料判断梗阻位置,利用计算机处理所得肾图曲线获得两肾功能。结果:10例患者中,患侧输尿管显影6例,其中伴对侧输尿管显影1例,肾图曲线示双肾功能受损3例,总肾功受损5例,患肾排泄不良2例,患侧肾功能受损2例,患侧肾及输尿管未显影5例:与MRI及IVP比较,MRI阳性9例患者中,ECT阳性6例,IVP阳性2例(另l例过敏),IVP阴性7例患者中有4例ECT阳性。结论:核素^99mTc—EC显像可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提供受试者泌尿系的动态情况,与其它诊断手段互相补充,为受检者术前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在胆囊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2005年4月至2012年11月临床可疑胆囊癌并行18F-FDG PET/CT检查的95例患者, 分析PET/CT显像及其他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研究PET/CT显像在评估胆囊癌预后中的价值。  结果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SUVmax值≤8.5)与B组(SUVmax值> 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66, 16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T/CT分期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值、术前血清CA19-9水平和治疗情况是本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PET/CT分期及肿瘤原发部位的SUVmax值在评估胆囊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能够指导临床尽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 可望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T47D-tk细胞生长特性及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对已经获得的稳定表达自杀基因HSV1-tk的乳腺癌细胞株T47D-tk进行鉴定,观察其生长特性,建立移植瘤动物模型.方法 提取细胞基因组、以HSV1-tk P1和HSV1-tk P2为引物,进行PCR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基因鉴定.描绘生长曲线、镜下观察细胞形态.BALB/c nu/nu裸鼠前肢皮下接种T47D和T47D-tk细胞,并观察二者的成瘤特性.结果 T47D-tk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可见到大小约1131 bp的片段,而正常的T47D细胞基因组则无此阳性条带出现.两组平均生长细胞数,第1天T47D:(5.58±1.04)×103,T47D-tk:(6.08±1.61)×103;第3天T47D:(10.00±1.30)×103;T47D-tk:(10.25±0.90)×103;第7天T47D:(19.25±0.66)×103,T47D-tk:(19.00±1.80)×10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形态观察亦未见明显差别.接种后两组成瘤时间[T47D:(9.67±0.33)d;T47D-tk:(9.83±0.48)d]和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47D-tk细胞基因组中已整合入HSV1-tk基因,与T47D细胞相比生长特性无变化,成功建立了T47D和T47D-tk移植瘤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基因显像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40~83(61.5 ±10.2)岁]有恶性肿瘤病史且经局部CT和(或)MRI检查发现单个椎体病变,疑为骨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PET/CT显像,既往未行MRI检查者于PET/CT检查后1周内行病变椎体MRI检查.脊柱单发病灶以病理学诊断或6个月以上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将PET/CT融合图像与单纯PET、CT及MRI图像分别对比,评价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及优势.对数据行x2检验.结果 PET/CT显像诊断脊柱单发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6.3%(52/54),特异性为84.6% (11/13),阳性预测值为96.3%(52/54),阴性预测值为84.6% (11/13),准确性为94.0%(63/67).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与PET[81.5% (44/54)、44.4% (8/18)、77.6%(52/6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000、5.134、7.421,均P<0.05);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与CT[79.6%(43/54)、53.8% (7/13)、38.9%(7/18)、74.6%(50/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83、4.248、6.482、9.543,均P<0.05);准确性与MRI[80.6% (54/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7,P<0.05).结论 PET/CT对脊柱单发转移瘤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及优势.PET/CT准确性高于MRI,当在MRI怀疑脊柱单发转移难以明确性质时,可以通过PET/CT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