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3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再根据是否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32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4例),另10例择期手术者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采外周静脉血3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检测iFAB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iFABP水平于伤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1),且重伤组显著高于轻伤组(P<0.01),随后iFABP水平逐渐下降,轻伤组于第5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重伤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肠功能障碍组伤后第1天血浆iFABP水平显著高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P<0.01),其差异一直持续到创伤后第5天。多发伤后第1、3、5天血浆iFABP水平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有相关性。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早期血浆iFABP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创伤严重程度和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这种变化可能对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胆固醇血症与严重多发伤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01—2006—12在本院创伤科和创伤重症监护室(TICU)住院的8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61例)和死亡组(28例),分别于入院时和第2、3、4、6、10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TC,回顾性研究分析血清TC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TC水平在创伤后第2天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2,P〉0.05),从第3天开始存活组TC水平呈进行性增高,第6天基本恢复至创伤前水平,而死亡组则呈进行性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证实,低胆固醇血症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67,95%CI1.212—4.759,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低胆固醇血症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可作为辅助评估预后、选择治疗方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在腹部创伤早期诊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应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5例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其中闭合性腹部损伤36例,开放性腹部损伤9例。入院时18例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14例超声示腹腔积液,18例腹穿阳性,8例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有失血性休克表现5例。结果发现腹部多脏器伤17例,单脏器伤28例。肝破裂12例,脾破裂9例,小肠破裂15例,结肠破裂4例,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6例,大网膜血管破裂出血3例,腹膜后血肿9例,阴性探查5例。9例肝破裂缝合修补加填大网膜止血,3例肝破裂因损伤严重中转开腹手术。3例边缘型脾破裂行缝合修补术,6例脾破裂损伤接近脾门伴活动性出血而行睥切除。10例小肠破裂5例直接缝合修补,5例较严重的小肠广泛损伤加腹壁小切口将损伤肠管提出切口外行部分肠切除吻合。4例结肠破裂均中转开腹手术,其中1例升结肠破裂行破口修补,3例降结肠损伤行肠修补加肠外置术。6例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及3例大网膜血管破裂均行缝扎止血。9例腹膜后血肿未作处理。术后无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腹腔镜用于诊治腹部创伤安全、准确、并发症少,对早期难以确诊的腹部创伤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负压封闭引流在严重多发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在严重多发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8年6月~2007年7月对64例严重多发伤组织器官修复手术后头、腰骶部及腹腔脏器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VS).结果 VS治疗时间5~24天,平均为11.5天.创面或创腔全部治愈,直接通过VS治愈创面或创腔24例,采用游离皮瓣修复13例,局部皮瓣转位修复9例,植皮覆盖12例,Ⅱ期缝合6例.结论 VS能消除感染,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在严重多发伤创面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应合理掌握VS的应用指征,严格掌握VS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氧、臭氧及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应用对创面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局部氧疗及臭氧治疗对创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50例胸腹壁、背部、四肢严重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病人,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6~58岁,平均35.8岁.平均创面面积124.5cm2.清创后30例采用氧、臭氧及负压封闭引流综合治疗(简称综合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GFR3在小鼠小肠发育阶段的作用。方法观察同窝野生小鼠及FGFR3增强小鼠出生后小肠上皮形态学的变化及增生情况和FGFR3表达变化。结果FGFR3增强小鼠绒毛分布密度及绒毛高度均差于同年龄野生小鼠,但隐窝深度却是相反的。增生的细胞主要位于肠隐窝部位,FGFR3增强突变小鼠在各时相点细胞增生均强于野生小鼠。小鼠出生后1天小肠即有FGFR3表达,7~21天表达较多,35天后表达减少。免疫组化检测FGFR3表达位于肠隐窝部位,与Brdu表达信号部位相重叠。结论FGFR3在发育阶段促进小鼠肠隐窝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结果 轻伤与重伤组血浆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的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显著正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与小鼠小肠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野生小鼠及FGFR3增强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3、6 h和1、3天各时间点肠粘膜结构、粘膜隐窝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及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肠缺血再灌注l、3、6 h,肠粘膜损害明显,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粘膜隐窝上皮细胞增殖增多;肠粘膜再生1、3天组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粘膜隐窝上皮细胞增殖活性逐渐降低,肠粘膜结构恢复至正常。FGFR3增强小鼠在各时间点增殖能力明显强于野生小鼠,凋亡程度及肠粘膜损害程度均轻于野生小鼠。结论FGFR3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促进增殖,可能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再生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在小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上皮基因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FGFR3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制备缺血1h后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野生鼠I/R组和FGFR3增强小鼠I/R组。检测再灌注1、3、6h和1、3d时肠上皮损伤程度和血浆D-乳酸水平,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ealtime-PCR)检测小肠中FGFR3 mRNA表达。结果肠缺血再灌注1、3、6h,肠粘膜损害明显,肠粘膜再生1、3h,肠粘膜结构逐渐恢复至正常。FGFR3增强小鼠在各时间点肠粘膜损害程度均轻于野生小鼠。两组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D-乳酸水平在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并且均在再灌注1h后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但FGFR3增强小鼠在再灌注1、3、6h,均显著低于野生小鼠。两组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GFR3mRNA表达明显增高,均在再灌注1h后达到第一个峰值,然后迅速下降,于3h达到低谷,再迅速升高达到第二个峰值后逐渐下降,3d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鼠小肠中FGFR3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60例创伤创面感染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韬  姚元章  张连阳  朱渝军 《重庆医学》2008,37(13):1445-1446
目的探讨创伤创面感染的细菌谱特点及药敏结果。方法前瞻性收集本中心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60例慢性感染创面分泌物采用Mueller-Hinton琼脂作细菌培养,OXOID公司药敏反应试剂板行药敏试验,VITEK-2型微生物分析仪判读MIC值。结果60例患者中有55例培养出22种细菌,前5位的是大肠埃希菌13例(23.6%),鲍曼不动杆菌10例(18.2%),铜绿假单胞杆菌8例(14.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6例(10.9%)。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依次为万古霉素(93.1%)、替考拉宁(87.0%)、美洛培南(71.9%)、亚胺培南(70.1%)和阿米卡星(66.7%)。结论创伤创面感染多为院内感染,细菌对抗生素耐药较普遍,对新型抗生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