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7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Franz接触电极导管,引导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时犬心内膜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动态观察其演变特点.结果显示,结扎LAD后,心内膜缺血区MAPA立即减小,Vmax降低,平台期出现抬高、缩短、消失的渐进变化过程,APD_(50)轻度缩短,APD_(50)则延长,这些变化随缺血时间而逐渐加重.非缺血区则无此变化.实验发现,同步记录的ECG改变不能反映缺血程度.缺血后10分钟内,心肌电活动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心律失常.上述结果表明MAP不失为一种反映心肌缺血损伤演变过程的敏感指标,为该导管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可行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ET1)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KCa通道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病患者 18例 ,血压正常者 17例 ,两组患者均于腹部手术时取肠系膜动脉小分支用酶消化法获得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以膜片钳技术检测KCa通道的活性 ,记录不同钳制电压下单通道电流的平均开放时间 (To)、平均关闭时间 (Tc)、平均开放概率 (Po)、电流幅值 (Am) ,并绘制成电流 电压关系曲线。再分别加入Ca2 + (10 -8、10 -7、10 -6mol/L)、ET1(2× 10 9mol/L、4×10 9mol/L、6× 10 9mol/L、8× 10 9mol/L)后检测To、Tc、Po、Am等参数变化。结果 ①高血压病患者KCa通道活性变化 :于细胞内面向外膜片下 ,在对称性高钾液中 ,高血压病组KCa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增加 ,关闭时间延长、开放时间缩短。在浴液中分别加入Ca2 + 后 ,两组KCa通道均被明显激活 ,但血压正常组Po的增加显著高于高血压病组 (P <0 .0 0 1)。②ET1对高血压病患者KCa通道活性的影响 :血压正常者在内面向外式膜片下 ,Po、Tc均先增加后降低 ,显示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 ,然而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血管平滑肌KCa通道对ET1则缺乏反应。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KCa通道活性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但对Ca2 + 的敏感性降低。ET1对高血压病人KC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探索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方法:分离、获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将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上,在成软骨诱导因子作用下在体外诱导培养3周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标本转植入自体兔腹腔内,进行体内培养6~12周后,再进行检测,评估工程化软骨的形成.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PGA支架上后,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和体内培养后,获得标本(7/10)出现软骨组织外观,进行组织学切片可见软骨陷窝,进行Ⅱ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化、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均为阳性.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软骨诱导剂作用下,经体外和体内培养后,可生成组织工程化类软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组织转化的条件,为组织工程寻找新的工程化软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扩增后,用成软骨诱导剂进行诱导培养,分别在诱导培养第7、14、21天取出标本进行组织切片,对标本行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7、14、21天的三维诱导培养后,培养管出现软骨外观组织块,组织学切片可见软骨陷窝,进行Ⅱ型胶原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均为阳性.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软骨诱导剂和离心培养条件下可成功生成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5.
使用悬浮式微电极测定正常小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参数,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使用小猪七只,3%戊巴比妥钠1 ml/kg 腹腔麻醉,正中开胸切开心包,良好暴露心脏,用自制悬浮微电极(内充3 MkCl、尖端直径小于0.5μ,电阻值在15—30兆欧之间)插入左  相似文献   
6.
C.J.Dickinson(1977)在人体呼吸中应用了计算机模型进行生理学教学。James(1980)在Katz(1978)提出的射血与血压关系的数学模型上实施微机模拟实验。本文作者在James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加入心脏指数等新的心功能指标。直观地再现了在安静、运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Ⅱ对心房颤动患者外向钾电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肌外向钾电流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方法: 采用急性酶解法获取游离心房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外向钾电流。结果: (1) 在钳制电位-10 mV~+50 mV时, AF组瞬时外向钾电流(Ito1)密度明显低于窦性心律(SR)组(P<0.01),而持续性外向钾电流(Isus)密度与SR组无明显差异。(2) 以0.1 μmol/L AngⅡ灌流后,在钳制电位0 mV~+50 mV时,SR患者的Ito1密度明显低于灌流前(P<0.01),其动力学特性没有改变,AngⅡ对AF组Ito1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SR组 (P<0.01)。0.1 μmol/L AngⅡ对两组Isus没有影响。(3) AngⅡ对Ito1的抑制作用可逆,10 μmol/L缬沙坦(valsartan)以及1 μmol/L沙拉新(saralasin)均能完全消除0.1 μmol/L AngⅡ对Ito1的抑制,以10 μmol/L valsartan灌流后,膜电位+50 mV时Ito1的电流密度增加(22.46±4.30)%。结论: AngⅡ通过Ⅰ型受体(AT1R)介导,明显抑制心房肌细胞膜Ito1,是AF患者心房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重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者首次应用Franz接触电极导管记录了犬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观察了心内膜 MAP的形态特点,并对163个单位电生理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其结果是:MAPA 44.01±6.99mv,Vmax 8.20±2.86v/s,APD_(50) 154.58±28.35ms,APD_(90) 215.49±34.96mS,HR 134.73±17.04次/分。并对APD进行了校正。本实验结果为心内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ST)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收缩反应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3.9kPa,2h)模型。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实验,观察三羟异黄酮及酪氨酸蛋白磷酸酶抑制剂钒酸钠(sodiumorthovannadate,Na3VO4)对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收缩反应性的影响;采用细胞贴附式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三羟异黄酮及钒酸钠对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calciumactivatedpotassiumchannel,BKCa)活动的影响。结果失血性休克导致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ine,NE)的收缩反应性降低,三羟异黄酮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引起的血管低反应性;钒酸钠则可引起休克血管收缩反应性的进一步降低,且该作用可被0.1mmol·L-1TEA部分阻断;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失血性休克可引起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活动的增强,三羟异黄酮可抑制休克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活动,且该作用可被钒酸钠逆转。结论三羟异黄酮可通过干预由PTK介导的酪氨酸蛋白磷酸化,防止失血性休克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活动的增强,从而有效恢复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内向整流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的变化,探讨两种离子通道电流变化在心房颤动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并比较19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组)和18例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窦性心律组)心房肌内向整流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的大小。结果:在-60mV~-120mV时,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绝对值增大,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绝对值降低。其中在-100mV时,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从窦性心律组的(4.01±1.01)pA/pF(n=18)增大到心房颤动组的(8.94±1.26)pA/pF(n=19,P<0.001);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从窦性心律组的(24.57±0.77)pA/pF(n=18)降低为心房颤动组的(13.38±1.03)pA/pF(n=19,P<0.001)。结论:心房颤动时,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绝对值增大,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绝对值降低,两种电流的改变可能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