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选择敏感性强的化疗方案是临床医生关注的课题。如能建立一个有效的体外预测方法,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应用大肠癌原代培养技术对52例大肠癌在不同浓度5-Fu条件下培育,观察其细胞生长受抑制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评价该细胞对5-Fu的敏感程度,预测该大肠癌对5-Fu的敏感性,以期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左侧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8O年—1989年间532例左侧结直肠癌中并发急肠梗阻40例,1期切除14例(35%),Ⅱ期切除10例(25%),其他术式16例(40%).1期手术的五年存活率36.0%,Ⅱ期手术的五年存活率20.0%,Ⅰ期手术的吻合口漏3例,手术死亡1例,均发生在未行术中肠道灌洗的5例中;Ⅱ期切除木吻合口漏1例,无手术死亡.作者分析本组资料并结合文献认为,左侧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应以急诊手术治疗为主,术前必须迅速纠正病人水电解质平衡,掌握好适应症.Ⅰ期切除吻合术中行全结肠灌洗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浙医二院肿瘤外科自1680.6~1683.4年共76例直肠中上段癌在前切除术中应用吻合器吻合,其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年令21~77岁,中位年令为52岁,病变范围距肛门缘6~15cm(以胸膝位直肠镜所测距离为准),距肛门缘6~8cm的36例,9~11cm的25例,12~15cm的15例。全部病例术前都经活检证实为腺癌,且临床都无肠梗阻情况。术前按常规行结肠手术准备,肿瘤切除后经肛门进行吻合。根据术前肿瘤部位,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而决定肿瘤下切缘的距离,通常都在4~5cm之间,器械内切下二圈环状组织一并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新免疫球蛋白基因 SNC73在大肠癌中的组织学定位;观察它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状况;探讨其表达与大肠癌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SNC73基因在 29例大肠癌病人的正常肠粘膜、癌旁粘膜、腺瘤 (5例 )以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SNC73基因的表达发生在大肠的正常腺上皮结构上,着色颗粒位于胞浆,胞核无或着色较淡;癌组织中没有或有少量表达,且一般较正常粘膜染色为淡; SNC73基因在肠粘膜的淋巴滤泡中可见较多的阳性染色,而在其他间质和肌层中未见明显阳性信号。正常粘膜标本中 SNC基因阳性率为 62.07%;癌旁粘膜中 31.03%;腺瘤中 20.00%;癌组织中 20.69%。 SNC73基因在同一大肠癌病人正常粘膜和癌组织中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肠粘膜。结论: SNC73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率一定程度上低于相应的正常粘膜,其生物学功能可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5.
浙医二院肿瘤外科自1680.6~1683.4年共76例直肠中上段癌在前切除术中应用吻合器吻合,其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年令21~77岁,中位年令为52岁,病变范围距肛门缘6~15cm(以胸膝位直肠镜所测距离为准),距肛门缘6~8cm的36例,9~11cm的25例,12~15cm的15例。全部病例术前都经活检证实为腺癌,且临床都无肠梗阻情况。术前按常规行结肠手术准备,肿瘤切除后经肛门进行吻合。根据术前肿瘤部位,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为选定确切有效的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造成了困难。虽为同一病理类型的肿瘤,化疗反应常不一致。我们在体内自身对照,化疗前后测定胸腺嘧啶核苷标记指数(LI)对比以确定5 Fu 敏感性的基础上,设计对大肠癌患者体外原代培养细胞,以不同浓度5 Fu 作共同培育,观察比较5 Fu 对细胞生长抑制的结果,用以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前切除应用器械吻合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274例直肠中上段癌施行经腹前切除术,应用国产CF-I型吻合器吻合,术后并发吻合口漏15例,吻全口漏的发生率为5.5%。其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3例行近端横结肠造瘘术,有1例术后死亡。吻合口漏的死亡率为6.7%。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中段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除局部的淋巴回流走向外,在狭小的盆腔内进行手法吻合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利用器械进行消化道重建的工作引起了肿瘤外科学者的兴趣。本文总结了浙医二院肿瘤科利用吻合器进行64例直肠低位前切除的经验,手术并发症的防治以及随访病人的结果,以供同道参考。全组64例中,除二例为乙状结肠下段癌,1例为直肠溃疡性结肠炎外,均为直肠癌。其中男性44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2.2:1。年龄自21——77岁,平均52岁。其肿瘤下缘至肛门距离为6—9cm,9—11cm,12—22cm者各为29,22,和13例。部分病例并不全性肠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新基因ST13在大肠癌中的组织学定位,观察它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RNA-RNA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ST13基因在30例大肠癌病人的正常肠黏膜、癌旁黏膜、腺瘤以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ST13基因表达在大肠的正常腺上皮结构上,着色颗粒位于胞浆,而胞核无或着色较淡,癌组织中没有或有少量表达,且一般较正常黏膜染色为淡;在间质和肌层中未见明显阳性信号。正常黏膜标本中阳性率为20/30;癌旁黏膜中15/30;腺瘤中4/4;癌组织中9/30。ST13基因在同一大肠癌病人正常黏膜和癌组织中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癌组织中ST13有表达和无表达病例组之间Dukes各期分布有差别,有表达者中属DukesA期和B期为多,C期为少;而无表达者中C期较多,A、B期为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同时,还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ST13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3/17)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13),但差异无显著性(P=0.099)。结论 ST13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率低于相应的正常黏膜,此种低表达多见于Dukes C期及淋巴结转移者,ST13基因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