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8篇
特种医学   4篇
肿瘤学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基于重复四维CT (4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探讨放疗中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分次放疗内靶区位移变化。方法 29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10、20、30次时行4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获得各时相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比较同次4DCT扫描所得胸上、中、下段食管癌GTV三维方向位移差异,各时段4DCT扫描所得同段食管癌GTV间同一方向位移差异及疗程中IGTV空间位置和体积变化。结果 胸中段患者初次及放疗20次时GTV位移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均不同(P=0.000~0.016),放疗10次时GTV位移上下与左右、前后方向均不同(P=0.000~0.006);胸下段患者初次及放疗10、20次时GTV位移上下与前后方向也不同(P=0.004~0.013);放疗疗程中不同治疗时段间GTV同一方向位移均相似(P=0.102~0.823)。疗程中IGTV空间位置变化不明显(P=0.689~0.999),而其体积在放疗20次时缩小最明显(P=0.012~0.029)。结论 放疗疗程中不同时段同一部位食管癌同一方向位移变化并不明显,尽管放疗20次时IGTV明显缩小但疗程中其空间位置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增强扫描与否对基于4DCT勾画的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各时相GTV差异及对IGTV构建的影响。方法 2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胸上段8例、胸中段9例、胸下段8例,自由呼吸状态下序贯完成普通4DCT与增强4DCT扫描,同一勾画者按照同一标准先在平扫4DCT各图像上勾画GTV并构建相应IGTV。1个月后同一勾画者再在增强4DCT图像上勾画GTV并构建相应IGTV。结果 基于增强扫描图像勾画的靶区变异系数小于平扫图像勾画的(P=0.000),但胸上、下段食管癌患者二者的GTVz轴长度、GTV、IGTV均相近(P=0.529、0.110;P=0.158、0.416;P=0.147、0.615),而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二者的GTVz轴长度、GTV、IGTV不同(P=0.005、0.035、0.021)。结论 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增强4DCT扫描可减小靶区勾画误差并可构建相对精确的IGTV,而对胸上、下段食管癌患者靶区勾画及IGTV构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靶区确定及适应性修正是食管癌精确放疗的核心环节。放疗过程中靶区体积及位移变化是靶区修改和计划修正的依据,相对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扫描既可以获得不包含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如基于单时相图像勾画所得大体肿瘤体积(GTV),又可以获得包含放疗分次内全部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如基于全部时相GTV融合所得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或基于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图像勾画所得相应IGTV。本研究基于重复4D-CT扫描探讨放疗疗程中靶区体积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中段食管癌临床靶区不同勾画方法对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影响。方法:选择胸中段食管癌患者15例。1)PTV-30法:在层厚3mm定位加强CT片上勾画食管病灶为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上下外放30 mm,左右、前后均外放10 mm定为CTV-30,CTV-30均外放5 mm为PTV-30。2)PTV-15法:沿着食管GTV上下方向继续勾画15 mm为GTV-15,GTV-15上下外放15 mm,其余外放10 mm为CTV-15,CTV-15均外放5mm为PTV-15。3)PTV-6法:沿着食管GTV上下方向继续勾画24mm为GTV-24,GTV-24上下外放6mm,其余外放10mm为CTV-6,CTV-6均外放5mm为PTV-6。4)PTV-0法:沿着食管GTV上下方向继续勾画30mm为GTV-30,GTV-30上下外放0mm、其余外放10mm为CTV-0,CTV-0均外放5mm为PTV-0。在治疗计划系统TPS中显示各PTV的体积,比较PTV-30、PTV-15、PTV-6和PTV-0的体积。结果:15例食管癌患者的GTV长度为3.0~14.7cm,平均(7.27±3.03)cm;GTV最大横径为3.0~6.8cm,平均(4.46±1.11)cm;GTV体积为13.71~161.20cm3,平均(55.16±43.23)cm3。PTV-30为(392.51±123.32)cm3,PTV-15为(366.07±112.78)cm3,PTV-6为(346.55±103.70)cm3,PTV-0为(342.36±108.65)cm3。PTV-30与PTV-15(t=0.895)、PTV-6(t=4.791)和PTV-0(t=6.2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PTV-15与PTV-6(t=4.318,P<0.001)、PTV-0(t=5.097,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V-6与PTV-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5,P=0.386。除PTV-6与PTV-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食管癌靶区不同的勾画方法对PTV有显著影响,建议采用PTV-6或PTV-0的方法勾画靶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四维CT (4DCT)探讨CT层厚、术腔可见度评分(CVS)及金属夹个数对保乳术后术腔(LC)勾画的影响。方法 术腔放置金属夹数目≥5个的35例保乳术后患者入组行4DCT扫描,全部患者均于T50时相图像上勾画LC。分别依据CT层厚、CVS及金属夹个数对患者进行分组,评价不同组间勾画者间及勾画者自身LC差异(Δinter和Δintra)及LC间相似度(DS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奥氮平辅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重度疼痛及其改善癌痛相关性焦虑与抑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5例肺癌骨转移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口服奥氮平(5 mg·d-1,连用2周)同时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开始剂量10 ~ 20 mg,q12 h,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对剂量进行滴定调整,最大剂量100 mg/次);对照组则单纯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法用量同观察组).于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疼痛程度、焦虑、抑郁标准分及其变化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NRS、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疼痛、焦虑、抑郁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口服奥氮平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嗜睡、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结论 奥氮平能够辅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肺癌骨转移重度疼痛患者,并且能够改善癌痛相关性焦虑与抑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基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和锥形束CT(CBCT)图像定义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内靶区(ITV)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3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完成胸部3D-CT和4D-CT定位扫描,放疗首次拍摄CBCT。在3D-CT、4D-CT最大密度投影(MIP)、CB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定义GTV到临床靶区(CTV)的外扩边界为7 mm,获得CTV3D、ITVMIP 和ITVCBCT。基于CTV3D在左右、前后方向外扩5 mm,头脚方向外扩5 mm得到ITV5 mm、外扩10 mm得到ITV10 mm。比较靶区间位置、体积、相似度和相互包含关系差异。结果 肺上叶组中,ITV10 mm、ITV5 mm、ITVMIP 和ITVCBCT的中位比值分别为2.33、1.88和1.03,中下叶组的分别为2.13、1.76和1.1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组ITVMIP 与ITVCBCT间相似度的中位数为0.83,大于ITV10 mm 与ITVCBCT间(0.60)和ITV5mm 与ITVCBCT间的相似度(0.66)(Z=-4.86、-4.86,P<0.05)。全组ITVCBCT未被ITV10 mm、ITV5 mm、ITVMIP 包含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0.10%、1.63%和15.21%,而ITV10 mm、ITV5 mm、ITVMIP未被ITVCBCT包含的比例分别为57.08%、48.89%和20.04%。肺上叶组和中下叶组ITVCBCT未被ITV5 mm包含比例的中位数为1.24%和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4D-CT定义的个体化ITV不能有效地包含基于CBCT定义的在线ITV,利用源于4D-CT的ITV制定放疗计划,可能导致脱靶。基于常规3D-CT均匀外扩定义的ITV能够较好包含源于CBCT的ITV,但体积远远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种CT图像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靶体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基于三维CT (3DCT)、四维CT (4DCT)和锥形束CT (CBCT)图像勾画所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3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序贯完成胸部3DCT和4DCT扫描,基于3DCT制定放疗计划,放疗首次拍摄CBCT,并基于骨性标志配准校正。在3DCT、4DCT的50%时相、最大密度投影(MIP)、CBCT图像上勾画得到GTV3D、GTV4D50%、IGTVMIP和IGTVCBCT。对组间位移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靶区位置及包含度比较行配对t检验,肿瘤三维运动相关性行Pearson法分析。结果 肺上叶组GTV3D、GTV4D50%、IGTVMIP 与IGTVCBCT比值分别为0.77、0.84和1.10(P=0.004、0.005、0.07);中下叶组比值分别为0.67、0.65和1.17(P=0.001、0.001、0.020)。全组患者GTV4D50%与IGTVCBCT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呈负相关(P=0.012)。全组患者IGTVCBCT对GTV3D、GTV4D50%、IGTVMIP包含度分别为0.65、0.65和0.62,IGTVCBCT对GTVMIP包含度与IGTVCBCT对GTV3D或GTV4D50%包含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0.167),而GTV3D、GTV4D50%、IGTVMIP对IGTVCBCT包含度分别为0.47、0.49和0.67,IGTVMIP对IGTVCBCT包含度大于GTV3D或GTV4D50%对IGTVCBCT包含度(P=0.000、0.000)。结论 CBCT图像包含的肿瘤运动信息量明显大于3DCT图像,但略小于4DCT的MIP图像。即使3DCT、4DCT与CBCT配准校正后也有可能导致较严重的脱靶,这是基于CBCT进行循证靶区和计划修正所需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放疗中重复4DCT增强扫描探讨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分次放疗内大体肿瘤体积大小、长度及最大橫径与位移的相关性。方法 3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10、20、30次时行4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获取各次4DCT扫描GTV三维方向位移并分析其与体积、长度及最大横径的相关性。结果 放疗20次时,全部患者、胸下段癌患者肿瘤体积与左右方向位移呈正相关(P=0.012、0.040),全部患者、胸上、中段癌患者肿瘤长度与GTV上下方向位移呈正相关(P=0.003、0.031、0.044),胸下段癌患者肿瘤长度与GTV左右方向位移呈正相关(P=0.027)。初次扫描全部患者最大橫径与GTV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三维运动矢量均呈正相关(P=0.036、0.033、0.018),胸下段癌患者最大橫径仅与GTV左右方向位移相关(P=0.011)。结论 放疗中各时段各部位食管癌体积、长度及最大横径与GTV前后方向位移均无相关性,而在左右、上下方向的相关性则依病变部位及疗程时段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