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发作性、反复、不自主的抽动,绝大多数系由面神经出脑干区受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引起临床症状的血管)长期慢性刺激压迫,造成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触传导及神经冲动"短路",面神经过度兴奋所致.1967年Jannette首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这一手术近四十年来被国内外许多神经外科医师广泛应用,已成为面肌痉挛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本文总结了我院2001~2004年底收治的接受MVD治疗的面肌痉挛45例,并结合文献探讨提高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震荡是病情最轻的一种闭合性颅脑损伤 ,是临床较为多见的脑外伤急症 ,患者的脑组织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有明显的逆行性遗忘、失眠、耳鸣、恶心、呕吐等 ,但体温、呼吸、血压无明显改变。西医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我们自 1 999年 9月至 2 0 0 0年 8月期间采用自拟健脑合剂治疗脑震荡 1 0 7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 0 7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 76例 ,女性 3 1例 ;年龄最小 1 2岁 ,最大 63岁 ,平均年龄 3 1 .2岁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1 5天 ,平均病程 3 .5天。致伤原因 :车祸伤 4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方法通过对自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共8例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初步了解这类病例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对文献的学习结合本组病例的情况分析造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原因。结果所有病人硬膜下血肿均于72小时内完全或大部分消散,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较罕见,通过保守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血肿在颅内的重新分布、脑脊液的灌洗、脑组织的挤压及向颅外流失,是造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依达拉奉抗急性脑出血自由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后自由基反应并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检测6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一氧化氮(P-NO)、维生素C(P-VC)、维生素E(P-VE)、β-胡萝h素(P—β—CAR)和过氧化脂质(P—LPO)含量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过氧化氢酶(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E—GSH—Px)活性和过氧化脂质(E—LPO)含量。并将前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两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P—NO、P—LPO、E—LPO均值显著升高(P〈0.01),P—VC、P—VE、P—B—CAR、E—SOD、E—CAT、E—GSH—Px均值显著降低(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依达托奉治疗组在第3灭后P-NO、P-LPO、E—LPO均值显著下降(P〈0.01),P—VC、P-VE、P-β—CAR、E—SOD、E—CAT、E—GSH—Px均值显著升高(P〈0.01),治疗7天后,差异减小,但部分指标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脑出血时,人体内自由基反应病理性加剧,而依达拉奉可以清除过剩自由基.对脑出血患者的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天然细胞生长调控因子(NCGC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200~230g健康雌性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造成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随后连续7天局部注射NCGCF.术后第14、21、28、42天对坐骨神经进行电生理功能指标观察,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动作电位(AP)峰值等.结果两组间坐骨神经伤后NCV比较,第14、21和28天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第42天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坐骨神经伤后AP峰值比较,第14、21和28天比较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第42天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NCGCF能促进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电生理功能的早期恢复,具体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临床常用检测阴道念珠菌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6例疑似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直接镜检法、革兰染色涂片法、胶体金法及培养法检测,比较四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136例疑似待检标本中直接镜检法阳性73例,革兰染色涂片法阳性108例,胶体金法阳性112例,培养法阳性114例。以培养法作为确诊标准,直接镜检法与培养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染色涂片法、胶体金法与培养法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养法可作为阴道念珠菌的金标准,胶体金法操作简便、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普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恶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过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据此开发出的靶向治疗药物如RTK抑制剂、RTK下游信号通路抑制剂和多靶点抑制剂等能在分子水平上对恶性胶质瘤进行靶向性治疗,其中部分已通过临床试验,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的耐药机制,探究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流行状况,建立克雷伯菌属细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数据库,以便此菌属在医院流行爆发时快速的溯源,及时控制该细菌的传播。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临床分离的300株肠杆菌科细菌,经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改良的Hodge试验分别测定其基因型和表现型,后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菌属细菌的以产生碳青霉烯酶为主要耐药机制,经PFGE分析得出克雷伯菌22株,可大体分为A、B两型,数目各半。结论我院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了碳青霉烯酶,因此加强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监测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重组基因表达载体PcDNA-sTRAIL并观察其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定向克隆技术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sTRAIL。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C6胶质瘤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观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过测序鉴定和蛋白表达检测证实,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sTRAIL构建成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质粒转染C6胶质瘤细胞阳性率达50%。脂质体PcDNA-sTRAIL转染C6细胞后,相比未转染、空质粒转染、Lipofectin转染组C6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t分别=9.52、7.20、2.84,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sTRAI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从体外实验中初步证实了其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4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4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对其发病机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保守治疗24例;手术治疗一般采用单侧或双侧钻孔引流术、骨瓣开颅或直接行硬膜下一腹腔分流术,对复发患者通常采用硬膜下一腹腔分流术。痊愈31例,好转8例,病情恶化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积液量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对于积液量少,脑受压轻,临床症状轻微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积液量多、脑受压明显、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及保守治疗不满意的患者宜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为钻孔引流术、骨瓣开颅、头皮下埋藏储液囊或硬膜下一腹腔分流术。如果处理及时合理,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