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96例复杂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分为实验组( n=44)和对照组( n=52),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肝断面胆道探查替代胆总管切开胆道探查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12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的64例患者行左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照组),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58例患者行左肝切除联合术中经肝断面残端胆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2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2例患者中105例获随访,随访率为86.1%,随访期为2年,2组患者均无结石残留及复发。结论术中通过肝断面途径胆道探查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一种有效的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缩短了住院时间,有效避免胆总管切开和T管引流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4.
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侵袭途径广泛以及术后缺乏有效辅助治疗,目前患者获得治愈的惟一途径依然是手术根治性切除。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术前胆道引流、肝切除的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联合肝叶切除治疗HC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207例H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全组207例患者中,125例行根治性切除(R0切除),R0切除率为60.4%。联合肝叶切除156例,肝叶切除组获R0切除率70.5%;51例行单纯性切除,单纯性切除组获R0切除率29.4%,两组比较R0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者死于围手术期,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肝肾功能不全和胆漏。获得随访的172例中,102例行R0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1%、59.1%、17.2%,70例行R1-2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3%、19.2%,无5年存活患者。获得R0切除患者术后生存率优于姑息性切除(R1-2切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21,P<0.01)。在联合肝叶切除组中获R0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为97.8%、63.9%、18.0%,在单纯性切除组中获R0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3.3%、20.8%、8.3%,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8,P=0.014)。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HC远期疗效的关键,联合肝叶切除及标准化淋巴结清扫可显著提高HC的根治性切除率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KT)患者接受HBcAb阳性供体时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行同种异体KT患者69例,受体术前均无乙肝,供体均为HBsAg阴性、HBcAb-IgM阳性。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KT前后应用小剂量HBIg;对照组30例不用HBIg。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肝肾功能及术后12、36个月乙肝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急性排斥1例。随访3~36个月,观察组术后8、1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对照组术后6、2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暴发性肝炎各1例。观察组术后12、36个月乙肝发生率分别为0、2.6%,对照组分别为10.3%、17.9%,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12、24、36个月的血肌酐、总胆红素水平及24个月的肝功能异常率比较,P均<0.05。结论 KT患者接受HBcAb-IgM阳性者的供肾时,预防性应用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降低乙肝发生率,改善其术后肝肾功能,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6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行腹腔镜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32例,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T管引流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24 h疼痛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一期缝合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20.3±5.8) h、(15.5±4.3) h、(4.5±1.7) d, 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的(28.3±...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治疗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状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60例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超声引导下LRFA 32例(LRFA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28例(LH组)。LRFA组男25例、女7例,年龄38~84(61.13±12.30)岁;LH组男23例、女5例,年龄35~80(60.07±12.9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根治率、免疫状况、术后并发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RFA组和LH组的手术根治率分别为96.9%(31/32)和100.0%(2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72(46.8±18.5)个月。与LH组相比,LRFA组术后4周、8周CD3+、CD4+、CD8+、CD4+/CD8+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RFA组术后8周外周血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Treg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LH组,两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7%、81.3%、56.3%和82.1%、71.5%、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RFA可精确定位、动态观察消融过程,拓宽了射频消融的适用范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LRFA已成为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行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手术指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125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治疗效果。 结果:全组125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60~220 min,平均(106±32)min,总住院时间6~22 d,平均(10.2±3.8)d,术后发生漏胆2例,均经腹腔引流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全组病例随诊6个月至4年,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疗效满意。 结论:只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及精细手术操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可行,可作为临床常规手术开展。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 我国的发病率最高。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的严重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复杂, 包括肿瘤大小、位置、高血压、肝硬化、HBsAg阳性、肥胖及接受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等, 均可能是其影响因素。近年来, 肝细胞癌破裂出血的治疗方式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包括保守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急诊肝切除术、阶段性肝切除术等,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行选择性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肝细胞癌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以便为肝细胞癌破裂出血研究的方向提供参考, 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改善预后, 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