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4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鼻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小鼠鼻黏膜重塑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生理盐水组(NS组)],B组[卵清蛋白组(OVA组)],D1组(低剂量布地奈德组),D2组(中剂量布地奈德组)及D3组(高剂量布地奈德组)。分别接受OVA或NS腹腔注射、鼻部激发。D1、D2及D3组小鼠使用不同剂量的布地奈德鼻喷激素(0.6μg/20g、3.0μg/20g、15.0μg/20g)喷鼻12周,1次/d。分别在4周末及16周末评估小鼠鼻部症状学的变化,并于16周末取小鼠鼻腔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PAS及MT法染色评估其鼻腔黏膜重塑变化。使用ELISA测定小鼠鼻腔黏膜MMP-9的含量。结果:16周末B组小鼠的挠鼻、喷嚏次数及嗜酸粒细胞浸润个数均较A组增多,且出现杯状细胞增多,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上皮下纤维化及胶原沉积的变化。0.6μg/20g的布地奈德治疗可以抑制AR小鼠的鼻部症状学变化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而对于鼻腔黏膜重塑变化则需要至少3.0μg/20g的鼻喷激素。鼻喷激素可以抑制AR小鼠鼻腔中MMP-9的分泌。结论:高剂量鼻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AR小鼠鼻腔MMP-9的分泌,抑制鼻腔黏膜重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作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动物模型,观察其电生理及形态学改变,为指导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只成年家猫进行视神经解剖观察;选择成年家猫30只.经上颌窦和鼻腔筛蝶窦双入路,用自制视神经管损伤器在内镜监视下损伤管内段视神经,建立TON模型。观察伤后瞳孔变化,监测损伤后1h、1d、3d、1周、2周及4周时的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变化,并分别于损伤后1d、3d、1周、2周及4周处死动物,观察视神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损伤后有8只猫患眼出现Marcus—Gunn黑朦强直性瞳孔,其余22只患眼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不灵敏。VEP各波:1h、1d.3d、1周的N75P100、P100N145振幅降低超过50%,N75、P100及N145潜伏期延长超过10ms,2周以后的波形趋于一条直线。光镜下示视神经组织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空泡样变性,范围逐渐扩大,从伤后1d开始,视神经纤维束逐渐肿胀,纤维空泡变性;1周后空泡变性扩大为片状;至2周后出现大片空泡,并形成大空泡。电镜下示伤后1d视神经轴突内空泡变性,轴膜与髓鞘之间形成间隙,髓鞘松解;伤后3d轴突肿胀,空泡样变增多,髓鞘松解明显;伤后1周轴突髓鞘半环行套叠,泡状解离,有大量崩解产物出现,轴突呈空泡样和均质状,微丝、微管消失;伤后2周髓鞘呈现“洋葱皮”样改变;4周后髓鞘向心性扩展挤压,轴浆消失,整体崩解。结论家猫外伤性视神经病模型与临床视神经损伤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可以进行后续治疗等相关研究。伤后1d以上的视神经病理生理改变基本一致,只是量和度有所不同,故视神经损伤后应及早进行手术减压,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老年耳鼻咽喉疾病患者手术前后的综合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耳鼻咽喉疾病患者手术前后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处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4例老年耳鼻咽喉疾病患者手术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病208例次、冠心病173例次、糖尿病75例次、哮喘48例次、下肢静脉曲张17例次、肾功能衰竭1例次.手术后死亡3例,术后哮喘发作4例、肺栓塞8例.病情发展有明显诱因.手术前后进行预防性治疗136例.使用预防性用药的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老年患者强调术前综合因素评估、进行相应预防性治疗、加强预防宣教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筛泡行应用解剖学研究 ,以冀为鼻内窥镜筛泡切除术确定安全的手术界限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30例、6 0侧外观无异常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 (男 2 3例 ,女 7例 ) ,用MJ3435型带锯机 ,沿眉弓上缘及枕骨粗隆上 1cm连线水平锯开颅盖骨 ,去除脑组织 ;沿正中线矢状锯开头颅 ,去除鼻中隔 ;经眶下孔与正中剖面平行矢状锯开 ,用解剖刀、筛泡钳和剥离器等按鼻内窥镜下筛窦手术的体位和路径 ,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结构的径线 ,观测其变异。结果 :筛泡内外径 8.91± 2 .82mm ,筛泡垂直径 13.92± 7.0 8mm ,筛泡骨壁厚 0 .2 3± 0 .10mm ,筛泡中心到下鼻甲附着缘的最小平均距离 11.96± 2 .31mm。钩突与筛泡之间平均距离 :上 0 .6 8± 0 .36mm ,中 1.71± 0 .78mm ,下 2 .81± 0 .5 8mm。结论 :由于筛泡变异大 ,了解其解剖结构的径线 ,对鼻内窥镜手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多前瞻性研究提示血清Vit A浓度与癌症的发生呈负相关,肺癌和胃癌尤为明显。后来发现这是因癌症早期Vit A浓度降低所致。Wald等报导血清Vit A浓度与随后发生的乳腺癌无关,但与对照组比较,β—胡萝卜素浓度降低,Vit E(α—生育酚)浓度升高。Willet等进行的包括肺癌、乳腺癌在内的Vit A、β—胡萝卜素、Vit E浓度与癌症发生的前瞻性研究,没有发现直接联系,但Menkes等报导低浓度Vit E与肺癌发生有关。用新的方法进行乳腺癌前瞻性研究,重新探讨这个问题,采自根西岛地区5000名妇女的血清标本用高压液相法(HPLC),包括类似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结合鼻内镜筛窦手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对筛窦安全标志进行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手术防止和减少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②方法 选择30例(60侧)外观无异常、经 40 g/L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3例,女7例),用MJ 3435型带锯机,沿眉弓上缘及枕骨粗隆上1 cm连线水平锯开颅盖骨,去除脑组织;沿正中线矢状锯开头颅,去除鼻中隔;经眶下孔与正中剖面平行矢状锯开,用解剖刀、筛泡钳和剥离器等依鼻内镜下筛窦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结构的径线。③结果 鼻丘中心至中鼻甲前端附着点的平均距离为(1.91±0.32)mm。钩突的前上末端到中鼻甲前端附着点的平均距离为(0.31±0.10)mm,钩突的后下末端到下鼻甲附着点的垂直平均距离为(1. 16±0. 40) mm。筛泡中心到下鼻甲附着缘的最小平均距离为(11.96±2.31)mm。筛顶板长(27.22±6.91)mm,筛顶板前部宽(7.93±2.80)mm,中部宽(9.10±3.72)mm,后部宽(9.83±2.31)mm。中鼻甲前下缘距纸板最小平均距离为(9.68±2.12)mm,中鼻甲基板前内下缘处距纸板最小平均距离为(11.06±4.23)mm,中鼻甲前下缘距筛板的距离为(19.96±6.46)mm,中鼻甲基板处前内下缘距筛板的距离为(17.98±5.53)mm。④结论 筛窦解剖结构的径线,特别是与鼻腔鼻窦某些手术保留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鼻腔和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寻找扩大鼻内镜上颌窦手术视野的解剖学方法,为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提供指导。方法:以30例(60侧)经4%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为研究对象,去除鼻腔外侧壁的黏膜,保留各个重要骨性结构的完整性,以骨性鼻泪管和下鼻甲骨附着缘为标志,观察测量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以及与周围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通过解剖学观测,寻找影响鼻内镜下扩大上颌窦手术视野的解剖学因素。结果:骨性鼻泪管前界上、中、下端到上颌窦前壁与内侧壁交界的水平距离分别为0、(1.90±1.03)、(3.29±1.04)mm;骨性鼻泪管前下端到下鼻甲前缘的水平距离为(5.13±0.62)mm,到鼻底的垂直距离为(16.89±0.97)mm,左右侧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除的骨质范围:下鼻甲附着缘以上部分上下径为(9.43±1.72)mm,前后径由上往下为(9.76±0.83)、(11.39±0.50)、(12.85±0.66)mm,下鼻甲附着缘以下部分上下径为(13.52±0.83)mm,前后径由上往下为(19.89±1.37)、(16.59±0.77)、(12.48±0.91)mm。结论:鼻内镜下中鼻道入路的上颌窦手术视野,受上颌窦口前方的骨性鼻泪管、上颌骨额突及下方的下鼻道外侧壁骨质的影响而无法充分显露,同过去除窦口周边无用的骨质而保留重要结构,可以扩大内镜下中鼻道入路上颌窦手术的视野,利于彻底清除上颌窦内底壁、前壁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3岁,既往有精神分裂症史8年,长期服用精神分裂症药物,因"颈部穿刺伤3d"于2011年5月22日入院。该患者3d前将4根缝衣针刺入自己颈部,咽痛,伴吞咽时颈部疼痛,右肩部疼痛,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咽腔出血,无声嘶及呼吸困难。查体:舌骨水平可见根缝衣针稍突出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及放疗对愈后的影响。方法 对10例新鲜白兔尸体的鼻中隔黏膜血供行解剖学研究。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建立颅底缺损-脑脊液鼻漏模型并利用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术后7、10d在鼻内镜下观察切口愈合及脑脊液鼻漏情况,术后21d随机抽出10只接受手术治疗的兔子作为实验组行颅脑放疗,其余10只作为对照组,放疗后1、14d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鼻内镜下观察修复区域。 结果7例鼻中隔黏膜瓣血供由鼻中隔后下端进入,2例血供由近鼻中隔后端约1cm处进入,1例未见明显血管分布,成功构建了颅底缺损-脑脊液鼻漏模型并成功实施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手术20例,均全部存活,切口愈合良好,无脑脊液鼻漏,无组织膨出及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10只接受术后放疗的兔子及对照组的10只兔子均全部存活,放疗组兔子切口愈合较慢。结论 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设计可行,放疗对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有延迟愈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喷嚏、清水样涕、鼻塞和鼻痒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AR不仅是个医疗问题,还加重了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并可伴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变应性结膜炎等病症,已成为全球性公众健康问题.随着工业化进展、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世界范围的AR的患病率在10%~25%[2],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我国中心城市的AR自报患病率为8.7% ~24%,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4].AR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既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同时又受到吸入、食入和接触等多种外在致敏原的影响,并与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生活习惯、地域和年龄等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