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免疫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出现循环的自身抗体进行分析,探讨自身抗体在鉴别自身免疫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中免疫学之间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0年10月至2005年6月来我院门诊及入院就诊的肝功能生化指标。ALT≥40 U/L,且反复异常,HBsAg阴性的3500例患者。参照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组修订的评分标准和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指导建议,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肝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37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联合利拉鲁肽注射液分为观察组(121例,接受基础降糖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和对照组(116例,接受基础降糖治疗)。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心室重构相关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体质量、血压、心率、生化指标。分析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LVESD、LVEDD、IVST、LVPWT、LVMI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间:(2.7±0.3)cm比(2.8±0.3)cm、(4.3±0.3)cm比(4.4±0.3)cm、(1.12±0.10)cm比(1.25±0.97)cm、(1.11±0.10)cm比(1.24±0.10)cm、(109±18)g/m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HCV抗体及HCV-RNA阳性患者血清297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Ⅰ型抗体(LKM-1)和抗肝细胞浆Ⅰ型(LC-1)等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 297例丙型肝炎患者中,98例患者至少一项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2.9%,其中ANA检出率为32.9%,SMA检出率为1.3%,LKM-1检出率为3.0%,LC-1检出率为0.3%,抗体检测阳性率与作为阴性对照的HBV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检测中自身抗体以中、低浓度抗体为主,主要以ANA为主.抗体滴度≥1∶100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ALT,AST,Tbil,GGT及IgG含量明显高于抗体滴度<1∶100患者,但ALP,IgA,IgM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感染过程中可引发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对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可造成一定的损伤.注重自身抗体及其浓度的检测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特征,相关性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出现的ANA、ASMA、AMA及抗SIA/LP、抗LKM-1和抗LC-1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结果AIH患者自身抗体主要以ANA、ASMA抗体为主,其中抗体合并阳性率占53.3%,而丙型肝炎患者仅占3.6%,此外尚有16.6%和3.3%的AIH患者出现抗SLA/LP和抗LC-1抗体,丙型肝炎患者未检测出。在抗体滴度检测中两种疾病存在极大差异(P〈0.01),AIH患者以高滴度抗体为主,抗体滴度常在1:160(64.0%),丙型肝炎患者在1:100以内(66.6%)以低滴度抗体为主。有5例(6.1%)丙型肝炎患者出现与AIH相似的自身抗体抗LKM-1抗体,其中有2例抗体滴度大于1:100,进行肝穿病理检测提示符合Ⅱ型AIH。结论MH和丙型肝炎患者在感染过程中,免疫介导和病毒对肝细胞都有直接损伤,但在感染病例中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成为关键,监测自身抗体滴度对提高诊断调整治疗方案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检测对风湿病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5例风湿病患者作为风湿病组,其中,SLE 256例,MCTD 124例,RA 336例,干燥综合征(SS)166例,系统性硬化症(SSc)45例,皮肌炎38例。将4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胞质型ANCA(c-ANCA)、核周型ANCA(p-ANCA)。ANCA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其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结果风湿病组、对照组受检者血清ANCA的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受检者ANCA阳性的血清中,p-ANCA与c-ANCA的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SLE的患者血清p-ANC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伴MCTD、RA、SS、SSc、皮肌炎患者及对照组受检者(P〈0.05);伴MCTD的患者血清p-ANC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伴RA、SS、SSc、皮肌炎者及对照组受检者(P〈0.05)。165例p-ANCA阳性的风湿病组患者抗MPO抗体的阳性率为58.4%,显著高于对照组受检者(3%)(P〈0.01);ANCA阳性的风湿病组患者伴肾功能损害的阳性率为55.4%,显著高于ANCA阴性的风湿病组患者(21.8%)及对照组受检者(6.25%)(P〈0.01)。结论血清ANCA检测对预防风湿病患者肾毒性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 H)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DRB1)Ⅱ类等位基因的相关性,评估易感基因与AI H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对已确诊的38例AI H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析。结果携带HLA-DRB1*04和HLA-DRB1*03等位基因的AI H患者出现频率(18.42%和14.4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31%和4.87%,χ2分别为9.52和7.40,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HLA-DRB1*05等位基因在AI H患者中出现等位基因频率(5.76%)低于健康对照组(14.63%),两组相比差异同样有显著性(χ2=5.89,P〈0.05)。携带其他等位基因的患者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两组间出现频率虽有不同,但经较正P值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HLA-DRB1*04和HLA-DRB1*03等位基因在AI H患者中出现的频率与临床肝硬化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结论HLA-DRB1*04和HLA-DRB1*03等位基因与AI H有一定相关性,HLA-DRB1*05可能为AI H的抗性保护基因。基因型的检测有助于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出现的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 500例肝功能反复异常的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并对AMAM2型及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抗LKM-1)和抗肝特异性胞浆抗原Ⅰ型抗体(抗LC-1)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3 500例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9例,检出率为0.83%,其中符合Ⅰ型、Ⅱ型、Ⅲ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比例占72.4%、10.3%和17.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58例,检出率为1.65%,血清中AMAM2型抗体阳性率为93.1%,其中19例AMAM2阳性患者进行肝穿病理检查时12例(63.7%)患者病理提示符合PBC诊断.结论 每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谱,注重自身抗体检测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是仅次于心脑疾病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随着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及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其发病率有增无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肿瘤治疗的关键在于能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们对84例恶性肿瘤病人和4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进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AKA抗体)与RF实验室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 )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该院就诊的RA患者324例,非RA患者142例,健康体检人员159例,共625份血清标本。采用比浊法检测R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RF抗体和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AKA抗体。结果324例RA患者中IgM-RF抗体、IgG-RF抗体、IgA-RF抗体,抗CCP抗体,抗AKA抗体和RF的阳性率分别为80.9%、70.1%、48.1%、76.1%、40.7%和73.8%;RF抗体与抗CCP抗体二项联合检测敏感度为61.1%,特异度为95.1%;RF抗体、抗CCP抗体与抗AKA抗体三项联合检测敏感度为35.8%,但特异度高达100%。结论 RF抗体检测敏感度最高,可作为筛查RA的理想首选方法。联合检测RF抗体、抗CCP抗体、抗AKA抗体,可作为确诊RA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