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肌动蛋白聚合和解聚过程与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在聚合和解聚过程中受多种信号调控和影响。介绍肌动蛋白聚合的一般概念、聚合的过程以及信号调控因子、调控机制及过程,以便深入理解肌动蛋白聚合的机制,为干预肌动蛋白聚合发现潜在的靶点,以抑制肌动蛋白的装配、削弱肿瘤细胞的迁移等运动,最终达到抑制癌细胞转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急诊服务体系(EMSS)的建立,现代急诊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医院急诊科与院前急救、急诊监护病房(EICU)成为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急诊室在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多发伤中有重要意义。多发伤因受伤原因复杂,伤情变化快,休克出现早,易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应激反应重,易漏诊和误诊,对抢救流程要求特别高。早期积极急救处理和临床特点分析、有效应对,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意义重大。作者对本科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3例多发伤早期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回顾本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9例多发伤合并隐匿性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治情况,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1~65岁,其中16岁以下1例,16~50岁14例,50岁以上4例.受伤后到来院就诊时间在1h以内者4例,~6h者12例,6h以上者3例.受伤原因:车祸8例,高处坠落伤9例,斗殴伤2例,所有病例均为多发伤.伴随有严重颅脑损伤11例、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肺挫裂伤7例、四肢骨折13例、脊柱骨折3例、膀胱破裂2例、粉碎性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3例、后腹膜血肿5例、肾挫裂共4例,本组未计单纯性腹部外伤、重症腹部外伤及开放性腹部外伤病例.14例患者人院时即有不同程度的休克,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亚甲蓝(methylene blue, MB),专利蓝(patent blue, PB)及两者混合为染色剂,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为临床挑选合适的染色剂提供依据. 方法 24只成年大耳家兔随机分为3组,观察3种不同的染色剂在胃浆膜下注射后到达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及下一站淋巴结的时间,染色淋巴结枚数以及褪色时间.结果 在兔的胃浆膜下分别注射了亚甲蓝,专利蓝及两者联合的染色剂后到达SLN的平均时间为7.56s,9.13s,8.69s,专利蓝与联合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435),亚甲蓝组时间则短于专利蓝(P=0.000)和两者联合组(P=0.009).到达第2站淋巴结的时间分别为19.32s,31.56s,23.34s.第2站淋巴结染色时间上亚甲蓝组快于联合组(P=0.017),联合组快于专利蓝组(P=0.000).各组在检出前哨淋巴结的数目上没有明显区别(P>0.05).褪色时间专利蓝为13.06min,两者结合组为82.13min,亚甲蓝组在观察了120min后没有明显褪色.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00).结论 亚甲蓝和专利蓝各有其优缺点,实验中两种联用可以取得互补的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上消化道穿孔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展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9—2017-08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麻醉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手术时间、肠蠕动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观察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尿路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ERAS在急诊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机体各项机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于上消化道穿孔救治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4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查。结果:34例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法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本院2008—2011年对1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了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1~47岁,平均31.5岁。车祸损伤6例,坠落伤4例,合并骨盆骨折2例;合并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4例,合并左肾包膜下出血1例,合并颅脑损伤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