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静脉全麻在无痛人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妊娠14周内且无禁忌症自愿要求无痛终止妊娠的正常妊娠患者,年龄18~45岁,体重40~75kg,术前先静脉推注阿托品1mg,枸橼酸芬太尼1μg/kg,然后1min内静脉推注异丙酚1.5~2mg/kg,术中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评价镇痛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BP、HR、RR、SPO2出现不同程度变化,患者手术过程均无记忆,无痛率均达100%,手术后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静脉全麻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安全、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建立普通白光内镜(conventional white light endoscopy,C-WLE)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诊断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的模型,提高EGC深度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手术治疗的241例EGC患者,用χ2检验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C黏膜下深层浸润内镜下表现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模型。  结果  χ2检验结果表明黏膜皱襞变化、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无血管区、扩张血管、微血管结构缺失、表面结构缺失是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溃疡(OR=5.696,95%CI:1.656~19.590;P=0.006),边缘隆起(OR=5.363,95%CI:1.469~19.573;P=0.011),无血管区(OR=8.990,95%CI:2.522~32.042;P=0.001),扩张血管(OR=8.435,95%CI:3.323~21.408;P<0.001)为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分别赋分为4分、4分、5分、5分,构建预测浸润深度的模型,AUC为0.802,最佳临界点为8分,诊断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85.6%,准确率为82.5%。  结论  依据C-WLE联合ME-NBI诊断EGC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诊断模型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EGC的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DM2-309基因多态性与食管、胃及其双原发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食管、胃及其双原发癌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的MDM2-309基因型,并记录研究对象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情况,结合分析其与食管胃双原发癌的发病关联。结果食管鳞癌组中,G/T基因型频率(25.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4.9%)(P=0.00);胃腺癌患者组中,G/G基因型频率(3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2%)(P=0.005);食管胃双原发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中MDM2-309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MDM2-309G/T基因型可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G/G基因型可增加胃腺癌发病风险,未发现MDM2-309多态与食管胃双原发癌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0岁,因上腹不适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镜下见食管距门齿约27cm处右前壁一直径约0.7cm半球形隆起突向腔内,表面黏膜尚光滑,略有透明感,局部色微蓝,钳触之有韧性(图1)。胃镜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27cm处隆起位于第3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筛选癌前病变逆转药物,观察家兔颊黏膜上皮在此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12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48只家兔为实验组,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口腔颊黏膜;给药16周后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扫描.再随机选取实验组中的32只进行药物逆转实验,12周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扫描.结果 涂抹二甲基苯并蒽16周后,家兔颊黏膜粗糙充血,局部可见增厚白斑,Ⅱ-Ⅲ 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4.6%(31/48).不典型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内异染色增多,线粒体水肿.药物逆转实验第12周,全反式维甲酸组病变进展率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莱特组可见病变逆转,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DMBA可成功制备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可有效逆转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5岁.因腹泻伴少许黏液便2个月在我院门诊检查,常规结肠镜检查,降结肠近脾曲处可见一类圆形肿物,大小约0.8cm×0.8cm,表面黏膜完整光滑,色微黄,质硬,触之可活动,边界清.诊断:结肠黏膜下肿物.查体,生命体征正常,一般情况好,心肺(-),血常规、凝血时间、心电图均正常.术前按剖腹手术肠道准备方案,在4h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做好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贲门癌患者与匹配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和小鼠双微体基因(MDM2)309基因多态性,探讨MDM2309基因多态性及Hp感染与责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了106例贲门癌患者和性别、年龄配对的106例正常对照的MDM2—309基因型及其与贲门癌风险的相关性,实验对象胃镜取材进行活组织快速尿激酶检测(RUT)、活检组织病理染色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选其中任两种方法检测Hp结果一致者入选。结果贲门癌患者MDM2309基因G/G、G/T型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OR值分别为3.02(95% CI=1.38~6.59,P=0.009)、2.11(95%CI=1.07~4.15,P=0.031),在伴有Hp感染的贲门癌患者中,MDM2309基因G/6、G/T型与T/T型相比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OR值分别为5.38(95%CI=1.90~15.20,P=0.001)、3.20(95%CI=1.36~7.50,P=0.008),而HP阴性组中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DM2309G等位基因(G/G和G/T)可以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伴Hp感染后,MDM2309G等位基因携带者贲门癌发病风险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其治疗仍存在争议,特别是10 ~ 20 mm之间的肿瘤。本研究通过分析R-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内镜切除效果的差异,探索内镜治疗R-NEN的适应证及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R-NEN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内镜切除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共分析了190例R-NE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肿瘤大小≥12.5 mm(OR = 69.081,95% CI:11.385 ~ 419.155,P<0.001)和淋巴管血管侵犯(OR = 11.732,95% CI:1.028 ~ 84.567,P = 0.015)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内镜下套帽辅助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ap,EMR-c)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114例R-N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EMR-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10.23±1.99)min vs (24.78±8.09)min,P<0.001]。两组的内镜整块切除率、病理学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大小≥12.5 mm和淋巴管血管侵犯是R-NEN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12.5 mm且无淋巴结转移的R-NEN来说,EMR-c和ESD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