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双透视成像系统中采集受试者坐位L3~S1在中立、最大前屈及最大后伸姿势时的瞬时影像。在Rhinoceros软件环境中将不同坐位姿势的瞬时影像与三维模型配准。测量由仰卧位变化为中立坐位时椎体的相对位移距离和相对旋转角度;在生理条件下和额外轴向载荷(背负10kg特制背心)的坐位下,比较两种状态下最大前屈到最大后伸运动中椎体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前屈、后伸坐位姿势时腰椎活动度的差异。结果:生理坐位下,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相对于S1向背侧位移1.4(0.6,2.4)mm,前屈旋转11.4°(10.2°,17.9°),L3/4、L4/5在矢状面上旋转0.8°(-2.1°,3.8°)、4.4°(-1.0°,8.9°),旋转幅度较L5/S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位移分别为2.0(1.6,2.5)mm、1.8(1.0,2.4)mm、5.9(3.7,6.4)mm;近远端方向位移分别为1.0(0.7,1.2)mm、0.7(0.6,1.3)mm、3.3(1.7,4.0)mm,L5/S1在左右方向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较L3/4、L4/5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7(0.3,1.4)mm、0.5(0.3,0.6)mm、2.6(1.3,3.8)mm;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2°(1.1°,5.6°)、2.2°(1.4°,3.3°)、9.5°(4.6°,12.2°)。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后,与生理坐位相比,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S1在矢状面上旋转减小1.2°、在头尾方向上压缩1.5mm;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在前后、左右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分别减少2.8、4.1、1.3mm;中立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5/S1的旋转范围减小6.1°(P=0.038)。结论:由仰卧位转换为中立坐位,下腰椎偏向前屈位置。生理坐位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有较大的活动度。伴随着额外轴向载荷的加载,L5/S1活动度减少。相比较于L5/S1,有或无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对L3/4、L4/5在坐位前屈后伸中运动学参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ZMIZ1-AS1及其下游通路在骨肉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克隆形成试验、Transwell细胞侵袭试验和划痕试验检测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染色质免疫沉淀法及双荧光素酶报告法检测SOX2及MYC蛋白与ZMIZ1-AS1启动子的结合,RNA免疫沉淀法检测PTBP1蛋白与ZMIZ1-AS1(或ZMIZ1 mRNA)的相互作用。结果:SOX2和MYC是Hippo通路的下游效应子,并可转录激活ZMIZ1-AS1;与对照组相比,骨肉瘤组织与细胞中ZMIZ1-AS1表达量较高,沉默ZMIZ1-AS1能抑制骨肉瘤细胞活性、增殖、迁移及侵袭;ZMIZ1-AS1募集RNA结合蛋白PTBP1来稳定ZMIZ1 mRNA;PTBP1或ZMIZ1过表达可挽救沉默ZMIZ1-AS1对骨肉瘤细胞过程的抑制作用。结论:ZMIZ1-AS1通过稳定ZMIZ1促进骨肉瘤进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可视骨凿精准成形技术在全可视脊柱内镜(full-visualized spinal endoscopy,FVSE)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FVSE下手术治疗的143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应用可视骨凿精准成形技术(骨凿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19~68岁(45.3±15.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2~25.6kg/m2(22.3±1.8kg/m2);L2/3 8例,L3/4 15例,L4/5 25例,L5/S1 15例;膨隆型20例,突出型22例,脱出型12例,游离型9例;中央型10例,旁中央型21例,椎间孔型24例,极外侧型8例。80例应用环锯切除部分上关节突成形技术(环锯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19~68岁(43.8±14.1岁),BMI 19.2~24.1kg/m2(21.5±1.6kg/m2);L2/3 9例,L3/4 17例,L4/5 30例,L5/S1 24例;膨隆型23例,突出型31例,脱出型19例,游离型7例;中央型13例,旁中央型27例,椎间孔型29例,极外侧型1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孔面积,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骨凿组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与透视次数分别为84.6±14.3min、23.1±8.3mL与2.9±1.6次,环锯组分别为86.6±15.1min、32.2±6.4mL与5.6±1.0次,骨凿组总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较环锯组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变大(P<0.05),环锯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面积变化率均大于骨凿组(P<0.05)。两组术后3d、1个月、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标准疗效评定,骨凿组优43例,良18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6.8%;环锯组优57例,良20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6.3%,两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VSE下应用骨凿精准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应用环锯成形技术的临床效果相近,但应用可视骨凿精准成形术中透视次数少、出血少。  相似文献   
4.
背景: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活动有坐位前屈运动参与,然而,关于坐位前屈过程对腰椎间盘形变及应变特征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坐位时腰椎间盘的在体形态和应变特征.方法:采用双透视成像系统和CT对10名无症状受试者的L4-5和L5-S1水平进行椎间盘应变特征分析,男5例,女5例,年龄25-35岁,体质量指数(22.4±1.8)k...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