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耳屏前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对17例采用耳屏前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髁突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2年随访,X线和CT检查骨折愈合良好,17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15例达到正常的张口度,1例出现张口偏斜,1例术后出现髁突吸收,均没有出现面神经受损和腮腺涎漏等并发症。结论:耳屏前入路治疗髁突颈骨折具有术野暴露好,便于髁突颈复位固定,能够妥善保护面神经,不易发生涎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南、北疆部分城乡12岁和15岁儿童的氟牙症流行情况,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库尔勒市、阜康市、昌吉市、和硕县那音克尔乡、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对12岁和15岁儿童氟牙症患病率和氟牙症指数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所调查地区城市儿童的氟牙症患病率和氟牙症指数分别为8.24%,0.156(12岁)和8.78%,0.149(15岁),乡村儿童的氟牙症患病率和氟牙症指数分别为11.79%,0.246(12岁)和13.82%,0.303(15岁);城乡12岁组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837,P<0.05),15岁组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804,P<0.05);南、北疆相比,北疆儿童的氟牙症患病率和氟牙症指数分别为9.06%,0.166(12岁)和8.82%,0.178(15岁),南疆儿童氟牙症患病率和氟牙症指数为9.97%,0.206(12岁)和12.215,0.229(15岁),南北疆12岁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341,P>0.5),15岁组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494,P<0.05).结论调查地区的乡村儿童氟牙症患病率及氟牙症指数高于城市,且南疆高于北疆.所调查城乡儿童氟牙症患病率及氟牙症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口腔鳞癌中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凋亡在口腔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69例(维族36例、汉族33例)口腔鳞癌中的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口腔鳞癌不同组织学分级比较,高分化口腔鳞癌与中低分化口腔鳞癌之间增殖指数及凋亡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部位的口腔鳞癌其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而舌癌组凋亡指数低于唇癌组和牙龈癌组(P〈0.05),增殖指数与凋亡指数在口腔鳞癌中呈负相关关系(r=-0.663,P〈0.05)。结论:口腔鳞癌癌变过程不仅存在活跃的细胞增殖,而且存在细胞凋亡之异常,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平衡失调在舌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口腔鳞癌中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凋亡在口腔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69例(维族36例、汉族33例)口腔鳞癌中的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口腔鳞癌不同组织学分级比较,高分化口腔鳞癌与中低分化口腔鳞癌之间增殖指数及凋亡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部位的口腔鳞癌其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而舌癌组凋亡指数低于唇癌组和牙龈癌组(P<0.05),增殖指数与凋亡指数在口腔鳞癌中呈负相关关系(r=-0.663,P<0.05).结论:口腔鳞癌癌变过程不仅存在活跃的细胞增殖,而且存在细胞凋亡之异常,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平衡失调在舌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冀晖  杜艳  周淑芳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1955-1957
目的:探讨玻璃纤维桩修复前牙冠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65例前牙外伤冠折患者能够保留牙体者,行松动牙固定、根尖诱导成形术、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应用玻璃纤维桩复合树脂桩冠修复,修复后1、3、6个月,1、3年定期复查,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随访3年内未见纤维桩折断,根折及根尖周病变,其中有l例纤维桩脱落,1例树脂冠松动,2例树脂冠脱落,1例牙齿变色,经过重新粘结或制作,均达到患者满意。结论:应用玻璃纤维桩修复前牙外伤冠折,是成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青少年也是一种良好的过渡性治疗方法,可以较好保持美观,降低根折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原癌基因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病理间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37例涎腺恶性肿瘤、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C-erbB-2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2)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非肿瘤组织中HPV16、18型DNA。结果:涎腺恶性肿瘤组HPV16、18型DNA阳性率为27.0%,多形性腺瘤组阳性率为9.7%,而涎腺非肿瘤组织无1例阳性,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及PCNA阳性率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但仅C-erbB-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可能在涎腺组织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PCNA的异常表达在涎腺良、恶性病变存在一定差别,虽无统计学意义,却能反映其变化特点,有待增加更多病例加以证实。HPV16、18型感染与某些涎腺肿瘤的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