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作为一种前炎性因子与腰椎退变相关.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针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遗传背景,探讨TNF-α-308G/A单核苷酸多态性及TNF-α血清蛋白水平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病例组: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51~65(58.10±7.06)岁,体质量指数(BMI)(22.5±8.7)kg/m2,对照组:选取同时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55 ~67(60.70±6.32)岁,体质量指数(BMI) (24.3±7.1)kg/m2.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2月至2009年6月,共计51例在我院行腰椎后路侧弯矫形选择性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T1加权像上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根据椎间孔的狭窄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以至于腰椎在矢状面上只能做很小范围的活动,即使使用激素、度冷丁也只能在短时间内轻微缓解,由于这种症状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很少见到,在这篇研究中我们把这种症状作为一个观测指标.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术前ODI指数、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的改善率经过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重度坐骨神经痛、性别经过Person χ2检验在各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在3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bb角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的病程、椎间孔狭窄的程度、术前的Cobb角同时影响术后ODI指数改善率.结论腰椎间孔狭窄程度较轻组,病程较短,Cobb角较小,术后效果较好.反之随着腰椎间孔狭窄程度加重,病程较长,Cobb角较大,患者术前ODI指数逐渐增加,重度坐骨神经痛出现的概率较大,术后效果较差.患者病程及腰椎间孔狭窄程度是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F治疗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78例,其中PLIF31例,TLIF4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按Suk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对两组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效果良好;与PLIF相比,TLIF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小儿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对20例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小儿患者应用重建感觉的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修复。中节皮肤缺损8例,末节皮肤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0.6 cm×1.2 cm~1.0 cm×1.5 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出现静脉危象3例。其中14例经6个月~1年的随访,8例大于6岁的患者两点辨别觉平均为5.5 mm。皮瓣外观饱满,深感觉恢复,手指无活动障碍,供区无明显瘢痕。结论重建感觉的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是修复小儿手指中、末节皮肤较大面积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6月应用TLIF技术再手术治疗的RLDH患者27例,年龄为28~64岁,平均52.4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Nakai标准评价治疗效果,Suk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根据JOA评分,优20例,良7例,平均改善率88.5%;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1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8.9%;根据Suk标准患者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TLIF是治疗RLDH的有效术式,可以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至2009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使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18例,男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4.5岁.所有患者经骨密度检测均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表现为骨折椎体局部疼痛,无双下肢神经症状.骨折椎体共33个:T8 2个,T10 1个,T11 7个,T12 11个,L1 9个,L2 3个.所有患者术中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3.25±0.76)ml.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X线侧位片骨折椎体后凸角,CT或MRI上受损椎管狭窄指数,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3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对症治疗后治愈.术中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渗漏至椎间盘,2例渗漏至椎体前方,渗漏率为10.34%;均无神经压迫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2.342±1.13)分,较术前的(6.58±1.3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角为-3.36°±15.78°,较术前后凸角-5.32°±16.17°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受损椎管狭窄指数(85.14%±10.12%)与末次随访时(84.07%±11.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TDP)联合经皮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ll、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对比.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3D打印联合经皮撬拨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9.
<正>跟骨位于足后下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多由于坠落导致,道路交通伤、长期跑步及碾压伤也可引起[1]。临床中根据CT骨折征象可将跟骨骨折分为4型,分别为SandersⅠ~Ⅳ型,其中以SandersⅡ、Ⅲ型最为常见,需进行手术治疗,而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往往决定了手术效果的优劣[2]。克氏针内固定[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创伤性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闭合式股骨干骨折术构建创伤性骨折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给予相应干预30 d。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大鼠骨小梁密度和厚度,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股骨组织OPG、RANKL、RANK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大鼠软骨组织正常,结构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出现严重损伤,骨小梁密度和厚度、血清BGP、ALP及股骨组织OPG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血清iNOS、TNF-α、IL-6及股骨组织RANKL、RANK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