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内皮抑素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血管生成已被证实是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内皮抑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内皮抑素是一分子量约为20KD的胶原XVIII羧基末端片段,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等抗血管生成作用。内皮抑素对60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本文着重对内皮抑素的生物活性机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EGFR、VEGFA、VEGFR-2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38例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EGFR、VEGFA、VEGFR-2的水平。结果 1.术前血清EGFR、VEGF-A、VEGFR-2水平与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2.术后一天血清EGFR、VEGF-A、VEGFR-2水平高于术前水平。3.术前EGFR血清水平与VEGFR-2呈正相关,与VEGFA无相关性;术后EGFR水平与VEGFA、VEGFR-2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NSCLC患者术前血清EGFR、VEGF-A、VEGFR-2水平不能成为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子标志。术前、后EGFR、VEGF-A、VEGFR-2的表达受不同途径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季现秀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771-1773
AKT,又名蛋白激酶B(PKB),因其与致小鼠白血病病毒v-AKT高度同源而得名,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AGC超家族,与其他成员一样接受上游第二信号分子及多种激酶的调节,分子量为57ku,由3个结构域构成:氨基末端的血小板-白细胞C激酶底物同源结构域(pleckstrin homology,PH)、中心激酶催化结构域、疏水性羧基末端HM结构域(hydrophobic motif)。  相似文献   
4.
磷酸化AKT与磷酸化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hosphorylate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EGFR)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下游分子AKT的活化形式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5例NSCLC组织中p-AKT和p-EGFR蛋白的表达,并分析2种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EGFR的阳性表达率为57.89%(55/95),在低年龄组(33/46)、女性组(24/30)和腺癌组(35/52)的表达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P=0.003, P=0.009).p-AKT的阳性表达率为66.32%(63/95),在低分化组(20/23)、有淋巴结转移组(29/37)和肿瘤较小(≤3 cm)组(36/46)的表达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47,P=0.017).单因素分析显示,p-AKT和p-EGFR蛋白表达与预后无关(P=0.854,P=0.729).多因素分析显示,2种蛋白表达与生存时间也无关(P=0.497,P=0.731).p-AKT表达与p-EGFR表达呈正相关性(r=0.204,P=0.047).结论:p-EGFR和p-AKT的阳性表达率对NSCLC患者预后无提示意义,二者均不能成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王春伟  季现秀  谢惠康  罗洁 《肿瘤》2022,(12):830-834
目的:提高对罕见的肺腺癌转变为肺鳞癌病理转变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靶向治疗后由肺腺癌转变为肺鳞癌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老年女性患者,初诊为右肺上叶腺癌,给予吉非替尼治疗,无进展生存期9个月;随后出现疾病进展,进行二次肺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癌;此后,患者因病情急剧恶化而死亡,无进展生存期不足2个月。结论:肺腺癌转变为肺鳞癌可能是对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需进一步探索其发生机制,有助于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吉泽  范理宏  季现秀  宋丽  祁慧薇 《肿瘤》2011,31(8):682-687
目的:研究联合洛伐他汀(lovastatin)和吉非替尼(gefi tinib)对体外诱导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C9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洛伐他汀联合吉非替尼处理耐吉非替尼的非小细胞肺癌PC9细胞株后,采用WST-1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对PC9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FCM法观察细胞凋亡状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洛伐他汀联合吉非替尼可在体外诱导耐吉非替尼的PC9细胞凋亡,抑制其细胞增殖;洛伐他汀联合吉非替尼可诱导耐吉非替尼的PC9细胞中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hosphorylate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EGFR)、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在体外诱导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C9中,洛伐他汀可以克服吉非替尼耐药,两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提示两药联合对于出现吉非替尼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可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