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提高对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7年4例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3男1女)膀胱镜检查提示肿瘤位于膀胱后顶壁(3例)、前壁(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石蜡病理均确诊为“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恶变”,术后均进行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规律治疗两年,并要求患者前两年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第3年后每半年到1年复查,随访6~50个月,2例患者无复发,1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失访,失访前无复发(50个月)。结论:绒毛管状腺瘤累及泌尿系统较少见,临床表现常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常伴发恶变,因此临床上遇此种类似病例应尽早行病理活检,尽早手术,术后规律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腹入路与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错构瘤(R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39例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经腹入路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TLNSS)组21例,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RLNSS)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中TLNSS组患者肿瘤位于腹侧例数明显多于RLNSS组,RLNSS组患者肿瘤位于腰侧例数明显多于TLN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NSS和RLNS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8.8±70.0)min、(120.5±53.9)min,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2.5±20.2)h、(53.4±15.1)h,TLNSS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长于RLN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入路与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RAML的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经腹入路适合肿瘤处理难度相对较大、位于肾脏腰侧以外的患者,操作空间大,经后腹腔入路适合肿瘤位于肾脏腹侧以外的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RAML)的诊断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病理及随访结果。 结果:40例中28例影像学检查诊断肾错构瘤,12例怀疑肾癌。本组40例患者根据病情,6例行对症保守治疗,恢复良好后出院,门诊定期复查随访1~22个月,其中一例随访至9个月后出现破裂出血,再次入院行保守治疗。34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34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32个月,未见复发恶变及转移。结论:B超和CT是行之有效的诊断肾错构瘤的影像检查。对于应行手术治疗的肾错构瘤,尽量保留肾单位,肿瘤直径大或伴有破裂出血的患者应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肿瘤直径较小者,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评估肾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TEG与凝血功能主要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肾占位性病变手术的患者142例,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肾癌组(97例)与肾良性疾病组(45例)。分别用TEG和常规凝血检测评估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差异,评价两种凝血方法的临床价值。再将肾癌组单独分析,比较肾癌患者TEG与常规凝血参数相关性,比较肾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分期TEG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与肾良性疾病组比较,肾癌组TEG 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P<0.01),Angel、MA 和 CI 值明显增宽(P<0.01),常规凝血功能PT、FIB 有显著升高(P<0.01),PTA值下降(P<0.05),INR、DD值上升(P<0.05),APTT、T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Ⅳ期与Ⅰ期、Ⅱ期、Ⅲ期比较,TEG 参数差异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N0)与无淋巴转移(N1)的肾癌患者相比较,TEG参数中K值、Angel值、MA值和C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患者TEG某些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查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肾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而且高凝状态与晚期病情呈正相关。用TEG来评估肾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状态更准确,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Eya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前列腺癌组织以及4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Eya2的蛋白表达量,并通过统计学方法探究其临床意义。结果:76例前列腺癌组织中47例Eya2表达上调,上调比例为61.8%。Eya2表达上调与肿瘤组织较高的Gleason评分显著相关。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Eya2为促癌因子,表达量上调与较高的Gleason评分显著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