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析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随访其再发情况和癌变情况。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基线情况(病理类型、性别、年龄、腺瘤位置、瘤体大小等)、中医辨证分型、再发率、癌变率等。结果 (1)本研究期间,最终共收集有效病例316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1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9例;男性(58.54%)占比略多于女性(41.46%);患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65.82%);癌前病变好发于左半结肠(73.42%);瘤体大小,多数在2 cm以下(86.08%)。(2)患者中,脾虚气滞证73例,湿热蕴结证86例,痰浊壅盛证85例,阳虚寒凝证37例,血瘀证35例。(3)中医辨证结果显示,湿热蕴结证和痰浊壅盛证占比较高,分别为27.22%和26.90%,其次是脾虚气滞证,占比23.10%。在LGIN组中,脾虚气滞证和湿热蕴结证居多,二者占比均为27.65%;在HGIN组中,痰浊壅盛证占比最高,为32.32%,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占比26.26%。(4)在LGIN组中,湿热蕴结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61.67%;阳虚寒凝证、痰浊壅盛证和脾虚气滞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58.33%、56.60%、40.00%,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低,为35.00%。在HGIN组中,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80.00%,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69.23%、62.50%,脾虚气滞证与阳虚寒凝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均为53.85%。(5)在癌变情况方面,痰浊壅盛证、湿热蕴结证、血瘀证组中均有发生癌变的患者,癌变率分别为9.38%、6.67%、3.85%。结论在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中,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及脾虚气滞证是临床主要中医证型。对于本病而言,痰浊、湿热、血瘀不仅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是导致本病复发、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中应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癌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受到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目前"三阶梯止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癌痛,但政策法规、社会人文因素等使癌痛的控制仍不理想。中医外治通过施药于外而作用于内,与化学药止痛相比具有疗效可靠、使用安全、无成瘾性及戒断性等优点。在中医痰证理论指导下,结合癌痛临床症状,本文提出"消痰止痛"为其主要治法,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联合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颈椎牵引联合中频和单纯牵引疗法,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定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疼痛总分、量表20分法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PRI、VAS、PPI及疼痛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量表20分法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7%)高于对照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联合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单纯使用牵引临床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痰通络凝胶联合甲钴胺片对化疗诱导性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CI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1例。2组均予甲钴胺片,每次0.5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同时予消痰通络凝胶,对照组予安慰剂凝胶,1 mL/cm~2,每日9:00、21:00涂于患者感觉障碍部位,直径大于患处皮肤1 cm。2组均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分级、中医症状积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情况。结果治疗14、28 d,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91.67%,对照组分别为38.71%、67.7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2,P=0.005)。治疗14、28 d,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94.44%,对照组分别为45.16%、64.5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8,P=0.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4、28 d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1);2组治疗后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4、28 d腓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强(P0.01);2组治疗后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腓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消痰通络凝胶联合甲钴胺片可有效改善CIPN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症状,改善中医症状,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原位移植瘤模型上验证CD44+胃癌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方法:选取MKN-45胃癌细胞株,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为CD44+和CD44-两组,以未分选的MKN-45胃癌细胞为对照.体外部分,通过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CD44+胃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验证其侵袭力.体内部分,将上述细胞通过原位移植法接种至裸鼠,同等条件下饲养8周后处死裸鼠,检验其成瘤率;分离肝脏,检测肝转移瘤数目;H-E染色观察胃肿瘤和肝转移瘤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两处肿瘤CD44+细胞数量.结果:CD44+胃癌细胞相比CD44‘胃癌细胞具有明显增强的细胞增殖力(P<0.01)和侵袭力(P<0.01),更容易成瘤且更容易发生转移(P<0.05),但和MKN-45未分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是在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中,CD44+胃癌细胞均能产生CD44‘细胞,但后者不能产生CD44+细胞.结论:CD44+ MKN-45胃癌细胞相比CD44-胃癌细胞具备更强的增殖力和侵袭力、更容易成瘤和发生转移,符合肿瘤干细胞部分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生血管在胃病发展不同时期胃黏膜中的生成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上海长征医院胃镜室收集非癌变胃黏膜组织(包括慢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肠腺化生)及病理科收集胃癌组织(包括癌组织、癌旁近端、癌旁远端)各2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VEGF-A/VEGFR-2的表达。结果新生血管在慢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胃黏膜肠腺化生、胃癌不同区域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在胃炎胃黏膜中新生血管相对稀疏,而胃息肉、胃溃疡和胃黏膜肠腺化生新生血管稍密集,胃癌新生血管明显密集,有形成血管腔形状。总体上,MVD随着组织恶性转化倾向存在递增趋势,胃炎低于胃息肉、胃溃疡、胃黏膜肠腺化生、癌旁远端,低于癌旁近端,低于胃癌(P〈0.05)。VEGF-A/VEGFR-2对新生血管存在明显的调控作用,其表达和MVD变化高度一致。结论微血管生成贯穿在胃黏膜病变不同时期,VEGF-A/VEGFR-2信号通路对新生血管具有调控作用,抑制微血管生成可能具有阻断胃黏膜恶性病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明消痰通腑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对消痰通腑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色谱条件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mm×100 mm,1.7 μm),以 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流速0.3 ml/min,进样量1 μl,检测波长254 nm;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全扫描模式采集质谱数据,根据对照品、自建质谱数据库和在线获得的化合物质谱数据库对色谱峰进行物质鉴定。结果 初步鉴定出55个化合物,分别来自黄连、重楼、大黄、天南星、法半夏。结论 本文所建立的UHPLC-Q-TOF/MS方法能系统、准确地鉴别消痰通腑方的化学成分,可为该方剂的质量标志物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胃癌作为临床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仍然常年位居肿瘤相关性死亡的第二位。早期手术仍然是胃癌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胃癌术后患者5年内复发转移几率高。我科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创新性提出"胃癌痰证理论",并根据各阶段患者不同的病理基础和临床特点,制定了消痰散结法的5年全程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