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策略对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胃癌肝转移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28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初始可切除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231例, 女性51例, 年龄[M(IQR)]61(14)岁(范围:27~80岁)。根据外科治疗决策将患者分为根治组和姑息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治疗组的生存曲线, 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种因素的HR, 通过多因素分析控制混杂因素, 评估不同手术策略对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模型, 评估并描述定量资料与预后间的详细关系。引入X-tile作为辅助工具, 确定定量资料在患者生存分析中的关键阈值。最后应用分层分析筛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潜在获益人群。结果 (1)282例患者中, 根治组118例, 均完成原发灶和转移灶的R0切除或局部物理治疗;姑息组164例, 包括胃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瘤姑息性切除52例, 仅胃原发肿瘤的根治性切除56例, 胃原发肿瘤的姑息性切除4...  相似文献   
2.
胃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近年来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药物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但根治性手术始终是胃癌诊疗的核心。随着标准胃癌根治手术的成型,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模式的确定,以及胃癌精准外科理念的形成和初步实践,胃癌手术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个体化和精准化胃癌外科治疗理念深入人心。安全、有效、精准、微创始终是胃癌外科医师需牢牢把握的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帮助年轻医师更好的成长,本文总结胃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2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089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8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5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30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39例、福建省肿瘤医院128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4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4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04例、潍坊市人民医院103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02例、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97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8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例、丽水市中心医院26例、广东省人民医院26例、江苏省人民医院23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剔除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特征资料的缺失数据后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将P<0.2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患者2089例,男1512例,女576例,性别数据缺失1例;年龄为(62±11)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3)kg/m2。(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089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20.728%(433/2089),生化瘘发生率为19.627%(410/2089),B级胰瘘发生率为1.101%(23/2089),C级胰瘘发生率为0。(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23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B级胰瘘患者中,2例引流管放置时间>21 d,予以抗感染治疗;4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腔积液,其中2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1例尝试穿刺引流失败,1例未行穿刺引流,均予以抗感染治疗;11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腹腔积液,但临床表现发热或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升高,均予以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治疗;6例无典型临床表现,给予生长抑素以抑制胰酶分泌且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延长(中位时间为7 d)。2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康复,未行二次手术治疗。(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BMI,新辅助治疗(无、有)分别为(23±3)kg/m2,1487例、160例,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3)kg/m2,386例、22例和(24±3)kg/m2,22例、1例,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7,χ2=8.269,P<0.05)。(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2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手术方式(开腹、腹腔镜辅助、全腹腔镜),淋巴结清扫范围(D1、D2、其他),网膜囊切除范围(未切除、部分切除、全部切除),能量设备使用(无、超声刀、LigaSure、LigaSure+超声刀),生物胶使用(无、有),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737例、624例、292例,24例、1580例、51例,418例、834例、381例,63例、1530例、23例、16例,1431例、201例,(33±14)枚,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6例、189例、74例,11例、389例、9例,110例、171例、128例,35例、359例、6例、9例,378例、31例,(31±14)枚和14例、5例、4例,0、20例、3例,6例、13例、4例,2例、18例、1例、2例,22例、1例,(37±16)枚,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8,9.397,15.023,28.245,8.359,F=4.945,P<0.05)。(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能量设备使用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9.9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0.168,3.922,9.250,1.030,95%可信区间为0.036~0.789,1.031~14.919,1.036~82.602,1.001~1.059,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率较低,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试验注册:在美国ClinicalTrial.gov注册,注册号:NCT0339168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分析2次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胃癌专业组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756例,其中46例患者手术前进行了ESD治疗(ESD组).以倾向性评分进行1:5匹配,纳入22...  相似文献   
5.
胃癌侧群细胞检测分选及其增殖能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并对其体外增殖能力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选择3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以Hoechst 33342 / 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c,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SP细胞比例;通过细胞生长曲线(CCK-8法)对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3株胃癌细胞中均存在含量极少的SP细胞,比例在0.8%~2.7%之间;SP细胞比例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下降(2.20% vs 1. 57% vs 0.93%, P=0.023)人胃癌细胞系MKN-28来源的SP细胞体外培养1周、2周后的增殖倍数分别为22.67和290,明显高于非SP细胞培养后的13.68和124。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强于non-SP细胞及未经分选的MKN-28细胞(P=0. 044)。结论 胃癌细胞系中存在比例相对稳定的SP细胞,SP细胞比例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增高而上升。胃癌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高于非SP细胞。  相似文献   
6.
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适用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比较的简单指标。方法选取1999-2005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肿瘤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48例患者3年累计总生存率为62.8%,生存率随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增加而下降。当胃周转移淋巴结数超过6枚时,3年生存率降至15.4%,与全组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周转移淋巴结数与总阳性淋巴结数存在线性关系(r=0.94,P〈0.01),但与总切除淋巴结数不存在线性关系(r=0.18,P=0.2)。结论胃周转移淋巴结是一个简单有效判断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胃周转移淋巴结对淋巴结切除技术要求低,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肿瘤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的原因。方法:通过2005年3月—2008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治疗的2272例胃肿瘤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术后住院时间?第80百分位数定义为住院时间延长。选取住院时间延长的457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2272例患者估计总体并发症率13.4%,中位住院时间为9d,中位住院费用19864元;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并发症率62.8%,中位住院时间14d,中位住院费用25387元。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分别是胃排空延迟和肺炎,导致住院费用增加最多的分别为吻合口漏和胃瘫。结论:胃排空延迟是胃肿瘤术后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最常见的并发症,吻合口漏对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影响最大。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者持平,但住院费用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和分选胃癌细胞系中的侧群细胞(SP),并通过体外实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选择3株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BGC-823,以Hoechst33342/碘化丙锭(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sP细胞比例;通过细胞生长曲线(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试验对SP细胞体外增殖及不对称分裂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3株胃癌细胞中均存在含量极少的SP细胞,比例在0.8%~2.7%之间.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人胃癌细胞系MKN-28来源的SP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强于non-SP细胞及未经分选的MKN-28细胞(P<0.05).MKN-28来源的SP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89.33±6.11)%明显强于non-SP细胞(13.33±1.16)%及未经分选的MKN-28细胞(42.67±6.43)%,P<0.05.MKN-28分选获得的SP细胞亚群经体外培养2周后可分裂产生SP细胞和non-SP细胞,SP细胞比例由起始的100.0%下降至1.4%.结论 胃癌细胞系中存在比例相对稳定的SP细胞.胃癌SP细胞体外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强于非侧群细胞,且具有不对称分裂能力,可作为胃癌干细胞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分组界值及其对预后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92例行胃癌根治术,分期为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Ⅱ~Ⅲ期的病人。利用X-tile软件进行淋巴结转移率的分组,评估淋巴结转移率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和对病人预后的评估。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与实际作比较。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模型准确性。结果:X-tile获得淋巴结转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20(20%)和0.70(70%)。将淋巴结转移率分为1组(0~20%)、2组(21%~69%)和3组(70%~100%)。3组病人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管浸润和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率、T分期、N分期、淋巴管浸润及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分别以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淋巴管浸润及年龄绘制病人总体生存率的受试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导航护理在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9年1-3月接受常规护理的胃癌患者纳入对照组(176例),2021年10-12月接受呼吸训练导航护理的胃癌患者纳入导航组(238例)。比较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导航组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呼吸训练导航护理可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