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内镜中心接受EMBM治疗的75例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患者,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治疗效果,对比术前和术后病理结果,并结合随访结果,分析总结EMBM的疗效。结果 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M术,手术时间(40.00±9.21)min,3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MBM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4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45处,黏膜内癌(IMCA)9处,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MBM前的钳夹活检,有21处(26.9%)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随访期间,2例患者术后半年、4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再次给予内镜成功治疗。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EMBM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和并发症少特点,是治疗食管早癌、尤其是食管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胃镜孔道直视下放置新型鼻肠饲养管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SAP患者不同方法放置鼻肠饲养管的情况,75例采用新型鼻肠饲养管(DM组),经胃镜孔道直视下放置至空肠上段,经口鼻转换固定后行肠内营养;21例采用内镜下活检钳夹法(CM组)。观察2组放置鼻肠饲养管有效性、成功率、操作时间、鼻肠饲养管通畅时间及并发症差异。[结果]DM组、CM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75/75)、95.2%(20/21),2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CM组一次性成功置管至空肠上段者分别为69例、1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42,P0.01);DM组、CM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4.91±1.68)min、(23.76±6.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08,P0.01);2组鼻肠管均可维持较长通畅期,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7,P0.05);均无明显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内镜孔道直视下放置新型鼻肠饲养管简单、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61例胆囊结石及6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B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结果显示两组年龄、黄疸、肝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年龄、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KP)与胆总管结石相关性最大,OR值分别为1.039、1.102和1.023.B超对胆囊结石敏感度为98.4%,对胆总管结石敏感度为64.1%;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为95.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栓和生长抑素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的ERCP病例,调查其ERCP术后胰腺炎(PEP)发病率及术前使用吲哚美辛栓和术后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的情况.所有病人分为包含吲哚美辛组(共三个亚组分别为单药吲哚美辛组、吲哚美辛+高剂量奥曲肽组,吲哚美辛+生长抑素组);无吲哚美辛组.结果 699例病人纳入研究.PEP发病率为9.7%(68/699),重症胰腺炎发病率为0.85%(6/699).包含吲哚美辛组比无吲哚美辛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病率明显降低(7.6% vs 13.8%,χ2=6.882,P<0.01).三个使用吲哚美辛亚组间比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但是吲哚美辛+生长抑素组获得了最低的PEP发病率为3.6%(吲哚美辛+高剂量奥曲肽组为8.8%,单用吲哚美辛为11.1%).结论 该研究提示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但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17日,第三届“华东地区ERCP内镜专家沙龙”在上海举行,40余位上海及其他省市的消化内镜专家聚集一堂,对ERCP及相关消化内镜领域在2008年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并展望2009年发展前景。大会由吴云林教授、姚礼庆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6.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临床及病理组化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46例经病理证实FNH病例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结果 共46例FNH患者,均为单发;男性2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5.5岁;病灶位于右叶28例,左叶13例,中肝叶4例,尾状叶1例;病灶直径1.3~10 cm,平均4.34 cm;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相符者15例(32.61%),2例经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FNH;术前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24例(52.17%),误诊为肝细胞腺瘤2例(4.35%),误诊为肝血管瘤3例(6.52%);免疫组化:CD 34、CK 18、pCEA、Hep-1均为阳性,CA 19-9、P53均为阴性,CK 19阳性21例,PCNA阳性18例.结论 多数FNH不需手术治疗,但由于与HCA、HCC等疾病难以鉴别,大部分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故术前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合理检查提高疾病诊断率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括约肌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肝外胆管单发或多发结石且胆管直径>13 mm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ES组采用单纯乳头大切开;ESBD组在括约肌适当切开后用直径15 mm的气囊进行乳头部扩张,然后进行相应的碎石或取石操作.观察2组病例的结石清除率、操作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在2个内镜中心有86例患者,剔除2例(1例行乳头预切开,1例未按指定治疗)后行随机分成ES组42例和ESBD组42例.2组病例的基本临床特征相似,胆管平均直径、结石大小、数量以及乳头旁憩室的发生率类似;内镜Ⅰ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8%和93%(P=0.531),操作时间分别为(25.76±12.74)min和(26.38±12.86)min(P=0.825),机械碎石的使用率分别为36%和25%(P=0.363).ES组发生并发症5例(轻度3例、中度2例),ESBD组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无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内镜下采用小的括约肌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是清除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其安全性与传统的括约肌切开术相似,尤其是对于胆管巨大结石或行乳头切开取石困难者.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时多已处于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多采取保守治疗.近年来,内镜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近期内镜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手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CP)合并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诊治且术后病理证实为GCP合并早期胃癌的病例,对白光内镜、超声内镜下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例GCP合并早期胃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70岁;17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术前均无胃部手术史,病变部位贲门19例、胃体3例;白光内镜下以平坦型表现为主,超声内镜检查第一层增厚8例,第三层增厚7例,探及黏膜下囊状低回声区7例;22例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病理为分化型管状腺癌22例,治愈性切除18例,非治愈性切除4例。结论 GCP合并早期胃癌好发于老年男性,内镜下以平坦型表现为主,好发部位为贲门,术后病理多为黏膜内中分化管状腺癌,超声内镜探及黏膜下囊状低回声区对GCP合并早期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ESD治疗早期胃癌合并GC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