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肝内远处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科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80例接受RFA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34~84岁,平均6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研究的纳入标准.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与肝内远处复发可能相关的因素.结果 原发性肝癌RFA治疗后1、3、5年肝内累积复发率为6.3%、32.0%、67.3%.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甲胎蛋白(AFP)≥50μg/L(P=0.029)、血清凝血酶原(DCP)≥40 mAu/ml(P=0.004)、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70%(P=0.012)、烧灼边缘<1 cm(P=0.035)、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P=0.002)与肝内远处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AFP、DCP水平、烧灼边缘范围和术前Child-Pugh分级为肝内远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高AFP、DCP水平和肝功能较差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RFA治疗应警惕肝内远处复发,治疗过程中充足的烧灼边缘对预防肝内复发有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分析转移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殊病理学表现、治疗及临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共25例转移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3例病例获得随访至2007年12月,随访率为92%,中位随访时间78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82%.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特殊病理表现、转移灶数目和大血管浸润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但转移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患者年龄(≥40岁)、肿瘤直径(≥6 cm)、特殊病理表现(包括弥漫性生长和坏死)、多发转移灶和大血管浸润是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内远处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惊涛  魏玺  周洪渊  李强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6):1529-1531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intrah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for primary hepatic cancer.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tumors underwent RFA treatment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June 200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re were 49 males and 31 females aged from 34 to 84 years old. The tumor size was less than 5 cm and no more than 3 nodules.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intrah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after RFA. Results The cumulative rates of intrah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were 6.3%, 32.0%, and 67.3% at 1,3, and 5 years, respectively.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retreatment serum AFP level of ≥50 μg/L (P=0.029),descarboxy pruthrombin (DCP) level of ≥ 40 mAu/ml (P=0.004),ablative margin of <1 cm (P=0.035),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ercent tage of <70% (P=0.012), and poor Child-Pugh grade (P=0.002) were related to intrab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retreatment serum AFP and DCP level,ablative margin and Child-Pugh grad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intrah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Conclusions Primary liver cancer patients with high serum AFP, DCP and poor Child-Pugh grade before RFA should be carefully followed up to monitor any intrah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A sufficient ablative margin in RFA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is required to prevent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5.
脾窦岸细胞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原发性脾血管瘤,多发于正常的脾红髓窦岸细胞[1],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该细胞的特点是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相关抗原能够同时强表达,显示了双重分化的特征;而正常的脾红髓窦岸细胞仅内皮细胞标记物阳性[2]。LCA是由Falk在1991年首次报道并命名[3],此种病例十分罕见且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目前国内外报道不足170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于2016年3月收治1例脾窦岸细胞瘤患者,患者男性,46岁。因查体发现腹腔肿物1周入院。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血红蛋白151 g/L,红细胞4.97×1012/L,白细胞10.04×109/L,血小板180×1012/L。痰培养及结核菌涂片(-)。胸部X线片等未见异常表现。MRI检查结果显示,脾前部肿物,考虑血管瘤,肝多发小囊肿。诊断考虑脾血管瘤可能性大(图1)。择期全麻下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探查:盆腔、结肠、小肠、肝脏、胃、腹主动脉周围、网膜(-)。脾肿物,直径约5 cm,囊实性。术中诊断脾占位,错构瘤可能性不除外,遂决定行脾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腹膜后肿物)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可见髓外造血,建议进行血液及骨髓检查,排除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并随诊。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CD68(+), Lysozyme(+),S-100(部分+),CD34(+),FVⅢ因子(部分+), CD117(髓外造血细胞+),CD8(-),Ki-67(髓外造血细胞+),见图2A。  相似文献   
6.
7.
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策略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策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5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本组135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10.4%和5.2%;74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18.9%和9.5%;50例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4.0%、0、0;11例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为0;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42,P<0.05).LC术后诊断为胆囊癌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中,l例Ⅰ期患者、3例Ⅱ期根治性手术患者中各有1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而5例Ⅱ期姑息性手术患者生存时间<5年,3类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2,P<0.05).相同TNM分期(Ⅱ、ⅢA、ⅢB、ⅣA、ⅣB期)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姑息性手术和保守治疗的患者( x2 =8.971,21.250,44.153,6.696,21.72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CA19-9、TNM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x2=8.466,3.977,9.837,5.64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TNM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5.779,14.724,11.640,P<0.05).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预后较差.年龄、TNM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8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45 例术前诊断为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27例术后发生胰瘘。在4 种胰肠吻合方式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Blumgart 吻合的胰瘘发生率低,且皆无C 级胰瘘。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及性别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胰肠吻合方式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价值。动物模型的建立分为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肿瘤的来源两部分。因肿瘤的来源不同又可以将模型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模型具有各自相应的特点和局限性。理想的肝癌动物模型应该在生物学习性、生化性质、病理学特征等方面与人类肝癌相类似,并且模型制作过程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肝内胆管癌(intr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临床转移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3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 分析根治手术与姑息手术、非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差异。  结果  10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1%, 30.1%, 18.4%, 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根治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 48.2%, 33.9%, 与姑息手术组(46.3%, 0, 0)、非手术组(7.7%, 0, 0)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单发或多发、门静脉、淋巴结、腹膜转移、手术方式为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ICC淋巴结转移率高, 肝内复发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组织学分化程度、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