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控MicroRNA-21,研究其对胃癌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及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将MGC-803人胃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转染不相关siRNA(小干扰RNA)的阴性对照组,转染miRNA-21质粒的mir21组,转染miRNA-21抑制物的mir21 Inhibitor组,转染PDCD4siRNA的PDCD4siRNA组。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PDCD4基因及蛋白水平,Transwell小室法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结果: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21组PDCD4表达明显下降,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 Inhibitor组PDCD4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转染miRNA-21抑制剂和PDCD4siRNA后,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croRNA-21可靶向调控胃癌细胞PDCD4,抑制microRNA-21的表达后可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胸苷激酶(TK1)水平对胃癌诊断及手术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35例健康查体者和68例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比较43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血清TK1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TK1水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与胃癌患者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相关;Ⅳ期明显高于Ⅲ期、Ⅲ期明显高于Ⅱ期、Ⅱ期明显高于Ⅰ期、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分化程度较好胃癌患者;术后胃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检测血清TK1水平对胃癌诊断、预测病情进展、疗效等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开塞露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的阑尾、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癌的患者94例,均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于术后12 h加用开塞露。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出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塞露能够加快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安全可靠并不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能够为术后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①在手术治疗前2h采集血液标本测定48例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组)和36例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照50例健康成年(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②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与48例(单纯性肠梗阻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经手术证实的21例肠坏死者与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纯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性肠梗阻组明显升高(P〈0.001)。②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无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分别为P〈0.05, P〈0.001, P〈0.001)。③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肠坏死者(分别为P〈0.005, P〈0.001, P〈0.05)。④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血清学指标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分别为:r=0.8211, r=0.8546, r=0.6497;均P〈0.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值不仅可以对肠绞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用来判断肠绞窄损伤的程度,而三者的综合测定则对绞窄性肠梗阻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croRNA-21对胃癌细胞中PDCD4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MGC-803人胃癌细胞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不相关siRNA)、mir 21组(转染miRNA-21质粒)、mir 21 Inhibitor组(转染miRNA-21抑制物)、PDCD4 siRNA组(转染PDCD4 siRNA)。分别于转染后36、48、72小时收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及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中PDCD4基因及蛋白水平,运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空白、阴性对照组比较,mir 21组PDCD4表达量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P<0.05);mir 21 Inhibitor组PDCD4表达量增多(P<0.05),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1),细胞总凋亡比例增高(P<0.05);PDCD4 siRNA组PDCD4表达几乎完全被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P<0.01),36小时时细胞总凋亡比例减少(P<0.05)。而阴性和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PDCD4表达量、细胞增殖与凋亡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icroRNA-21能靶向调控PDCD4,抑制胃癌细胞MicroRNA-21的表达后可上调PDCD4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中上部进展期胃癌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90例中上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CA125、CA199、CA724的水平和阳性率,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和复发率等)。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EA、CA125、CA199、CA724水平和阳性率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89% vs 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结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中上部进展期胃癌,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对大鼠结直肠癌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结直肠癌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n-3PUFAs进行灌胃,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两组均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进行灌肠。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16周后解剖大鼠,观察大鼠肿瘤的情况。HE切片观察肿瘤的病理,气相色谱方法测定两组大鼠红细胞膜n-3PUFAs的浓度。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改变轻于对照组(P<0.01或0.05),红细胞n-3PUFAs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3PUFAs能够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预防SD大鼠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血常规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腹膜转移转移中的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31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据病理诊断分为腹膜转移组29例,非腹膜转移组102例。分别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及自动化血液仪检测分析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根治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结直肠的患者252例,前瞻性非随机(根据患者意愿)将入选病例分为腹腔镜组(143例)及开腹组109例。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检验分析。术前、术后指标、肿瘤大小、结肠标本的大小、直肠标本的大小、直肠下切端距离及淋巴结清扫枚数采用x珋±s表示并用t检验,近期并发症、复发率、转移率及远期并发症采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56.8±52.3)min比(143.5±41.9)min,t=2.187,P0.05]。腹腔组的术中失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进食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指标优于开腹组[(83.8±26.7)ml比(173.2±39.5)ml,(2.2±0.7)d比(3.9±0.9)d,(2.4±0.6)d比(3.2±1.1)d,(3.0±0.8)d比(4.3±0.9)d,(6.8±1.3)d比(8.9±1.6)d,t=21.368,t=16.867,t=7.349,t=12.123,t=11.496,P0.05]。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切除的肿瘤大小、结肠标本的大小、直肠标本的大小、直肠下切端距离及淋巴结清扫枚数、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具有开腹手术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及肿瘤根治效果,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