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病人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乳腺癌2214例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生存及死亡风险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和孕激素受体状态是影响总存活率的预后因素(P<0.05)。全组病人年死亡风险曲线呈现双峰型,死亡高峰分别位于术后第2年及术后第9.5~10年,且该死亡模式在肿瘤较大及淋巴结阳性的亚组中更为明显。激素受体状态虽不改变病人的双峰型复发模式,但却呈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结论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时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针对性制定术后随访和辅助治疗的新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部位复发转移的风险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有其常见的转移部位,有研究认为乳腺癌的转移是呈一定的时间规律分布,然而各不同部位的转移规律及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发的风险规律以及其在不同部位间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乳腺科专家门诊连续接诊的手术后复发或转移的210例患者,分析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淋巴结、骨、肝、肺等不同转移部位的年复发风险时间分布.复发风险采用Cox风险函数估计,并运用Kernel平滑曲线作图.结果:根据乳腺癌预后因子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年事件风险曲线呈双峰模式,术后第2.5年和第9年高危复发者双峰风险高度显著高于中低危患者.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年事件风险亦呈现双峰型模式,局部复发的风险曲线双峰出现均分别早于远处转移2~3年.淋巴结、骨、肺、肝等部位转移的双峰出现的事件基本一致,但均晚于局部复发时间.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部位转移均存在一定的时间分布规律,局部复发和内脏转移的主要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先兆,应特别注意中高危患者的局部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患者内科合并疾病与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前瞻性观察其是否发生积液,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比较积液组与对照组在积液发生危险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积液组平均年龄大(59.13岁vs51.37岁,P=0.00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25.33vs22.90,P=0.018),合并高血压者多(30.4%vs12.1%,P=0.0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5,95%CI=1.012~1.116,P=0.016)、BMI(OR=1.193,95%CI=1.025~1.389,P=0.023)是皮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与年龄、BMI、合并内科疾病有关,注重围术期的调整处理可能有助于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前,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术后辅助全身治疗。术后辅助全身治疗可降低手术所不能消除的体内肿瘤微转移灶,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存。20世纪Fisher理论修正Halsted的"乳腺癌为局部疾病"的观点后,乳腺癌的手术变得越来越"保守",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开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项来自NSABP的临  相似文献   
6.
硫酸基转移酶(SULT)在雌激素的合成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雌激素硫酸化形成无活性的硫酸化雌激素.众多研究表明SULT1A1在Arg213His上的突变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而SULT mRNA的低表达与乳腺癌复发风险的降低及总生存率改善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中也显著相关.此外,SULT有可能将对三苯氧胺的治疗有预测作用.SULT作为雌激素形成中的重要通路与乳腺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依西美坦治疗经他莫昔芬辅助治疗2~3年后的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妇女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妇女,这些患者均在接受2~3年他莫昔芬治疗后换用依西美坦治疗。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并评价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全部50例患者均未出现病理学或影像学证实的复发、转移或第二原发肿瘤,也无患者因任何原因而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关节痛(8%),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依西美坦对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患者基本可耐受治疗。结论: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用他莫昔芬转换依西美坦方案较为安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关节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化疗方案以及患者年龄对化疗诱导停经的影响,为进一步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月经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化疗方案及患者不同年龄段月经状态变化的差异。结果:在103例患者中,蒽环类与紫杉类化疗组的月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在不同年龄组中,大于45岁患者永久性停经者的比例明显高于45岁以下患者(P<0.001)。低龄患者发生停经要晚于高龄患者(P=0.001)。结论:年龄是化疗诱导停经的重要影响因素,小于45岁的患者月经受化疗影响较小,停经多为可逆性,则内分泌治疗不适宜直接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紫杉类化疗药物并没有比蒽环类药物对月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绝经前和围绝经期妇女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绝经前和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中,无论其淋巴结状态如何,卵巢去势辅助治疗均有利于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改善。药物性卵巢去势与手术或放疗卵巢去势疗效相当,可有效地取代传统去势方法。对于激素敏感(ER/PR阳性)的患者,药物性卵巢去势与CMF化疗方案等效,且与三苯氧胺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有大规模前瞻性临床随机研究证据表明在常规的辅助治疗后加用药物性卵巢去势可以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国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本院手术治疗并且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共2214例,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及复发风险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及孕激素受体(PR)状态是无复发生存率的预后因素(P〈0,05)。全组患者年复发风险曲线呈现双峰型,即该复发风险存在两个高峰期,分别位于术后第2年及术后第9.5~10年左右;肿瘤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绝经状态或激素受体状态不同的患者均存在术后双峰型复发模式,但不同亚组间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该复发模式在肿瘤较大及淋巴结阳性的亚组中更为明显,以及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复发双峰较阴性患者在时间上有所延迟。结论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时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针对性制定术后随访和辅助治疗的新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