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苯双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已有许多报道,但有关血清甘胆酸(CG)的变化报道甚少。本文试从血清甘胆酸的变化,结合肝脏病理、肝功能等方面进行临床观察,试图探讨联苯双酯治疗慢乙肝的作用机理、反跳原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45例均为近两年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11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8个月。依据1984年南宁会议标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3岁。因声嘶10个月、呼吸困难1个月,于1990年4月2日入院。发病期间无吞咽困难及痰中带血。血、尿、粪便、胸透、心电图、肝功能、骨髓检查均正常。问接喉镜下右杓会厌襞有-3cm直径肿物。色白、表面光滑,横跨喉前庭及梨状窝,声门看不见。病理活检报告为淋巴组织增生。经气管切开静脉麻醉下行右咽侧切开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杓会厌襞,表面光滑,基底大,质松而脆,无包膜,出血少,瘤体3×3×4cm,重47g。术后病理报告为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4(Ang-4)在大肠癌的表达和肿瘤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大肠癌、25例正常肠组织中Ang-4蛋白的表达,以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ng-4在大肠癌组的表达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癌组Ang-4表达与MVD成正相关(r=0.577,P〈0.01)。结论 Ang-4在大肠癌中的过度表达提示其在肿瘤血管新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UM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IRF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MUM1/IRF4蛋白的表达。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U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9%(45/82),其中中心母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50.0%(36/72),免疫母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100.0%(4/4),间变性大B细胞型阳性表达率为100.0%(4/4),其他50%(1/2)。结论:MUM1的表达可能与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1岁,住院号81266。1986年1月因甲亢在某医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经常出现四肢肌肉发紧、疼痛,继而面部及手足麻木并反复抽搐,长期口服大量钙片和少量甲状腺片,肌注维生素D_3及间断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症状可暂时缓解。查体皮肤粗糙,指甲薄脆有横沟,chvostek征及Trousseau征阳性。多次测定血钙为45.~6.7mg/dl,血磷6.0~9.0mg/dl,血甲状腺素30~42mg/dl。1988年3月6日在本院行同种异体甲状旁腺连同少量甲状腺移值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停止注射葡萄糖酸钙及维生素D_3,仅口服钙片且剂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介绍应用无水酒精局部注射,其副作用较多,不易被患者接受。我院采用去甲斑蝥素注射液经皮肝脏瘤体内注射,治疗20例患者,效果尚好,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0岁,40岁以上17例。其中单纯型Ⅱ期6例,单纯型Ⅲ期3例,硬化型Ⅱ期3例,硬化型Ⅲ期5例,炎症型Ⅲ期3例。AFP阳性18例,阴性2例,AFP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们对8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达67.5%。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10~76岁。所有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穿刺前诊断明确者36例,待查者44例。二、方法:用普通注射器,7号针头。皮肤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指、食指将待检淋巴结固定于皮下,右手持针直接刺入淋巴结中心,负压抽吸涂片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cl-2、bcl-6、CD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bcl-2、bcl-6、CD1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bcl-2、bcl-6、CD10在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5.0%(33/60)、48.3%(29/60)、46.7%(28/60),其中CD10(+)/bcl-6(+)15例,25%;CD10(+)/bcl-6(-)13例,21.7%;CD10(-)/bcl-6(+)14例,23.3%;CD10(-)/bcl-6(-)18例,30%。CD10(+)/bcl-6(+)与CD10(-)/bcl-6(-)中bcl-2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l-2有望成为DLBCL亚分类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我院1975年至1989年对有不同程度咽喉部不适或异物感、中上腹闷胀等症状患者进行了食道拉网细胞学检查。共检查2563例(2804人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用自制医用聚乙烯塑料管双管相套并装上网套球的食道细胞采取器进行食管拉网检查。镜检以找到癌瘤细胞或贲门腺上皮细胞为准,如镜检未  相似文献   
10.
双对称性头胸联胎为罕见畸形,我院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一孕妇30岁,无规律性宫缩痛9小时,于1986年7月2日12时30分入院。临床诊断为晚期妊娠、羊水过多及双胎;B型超声诊为并头联体胎儿畸形。腹部X线平片示并头联体畸形或双胎。入院后透视胎儿为头位,见双颅骨影,且部分重迭。平片示母体左中腹部胎头下可见双脊柱影,母体中下腹部隐约可见胎儿四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