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类主要细胞周期素(Cyclin D1、E、A、B1)在临床肿瘤细胞中表达特征并进行分类,探讨其对临床肿瘤分类的可行性及潜在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双参数法半定量检测161例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细胞中Cyclin D1、E、A、B1表达,根据不同Cyclin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及其异常表达特征,将肿瘤细胞主要Cyclin表达分为不同类型。结果细胞周期外Cyclin(D1)及周期内Cyclins(E、A、B1)在临床肿瘤细胞中表达无组织差异性(P〉0.05)。其异常表达大致可归为5种类型:Ⅰ型Cyclin(D1、E、A、B1)均高表达;Ⅱ型Cyclin D1低表达,Cyclin(E、A、B1)不同形式高表达;Ⅲ型Cyclin D1不表达,Cyclin(E、A、B1)不同形式高表达;Ⅳ型Cyclin D1不表达,Cyclin(E、A、B1)不同形式低表达;V型Cyclin(D1、E、A、B1)均不表达;再根据各型中不同周期内Cyclin的优势表达分为相应不同的亚型。a亚型:Cyclin(E、B1)表达为主;b亚型:CyclinE表达为主;c亚型:Cyclin B1表达为主;d亚型:Cyclin(E、A、B1)表达为主。肿瘤细胞主要Cyclin表达类型及相应亚型分布无组织来源的差异性(P〉0.05)。结论主要Cyclins表达类型可以作为不同组织来源肿瘤分类的依据,可能是体现不同肿瘤细胞周期破坏共同特征较为客观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技术的运用能否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方法将髓中受细胞复合至同种异体椎间盘,体外培养后植入犬L4/k椎间隙作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行同种异体椎间髓移植。使用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分析评估植入椎间盘的转归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椎间盘可与宿主椎体实现骨性融合。对照组椎间盘术后退变明显,12周时其椎间盘高度及髓核信号比灰度值明显低于实验组,稳定性丧失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移植椎间盘结构保持较好,髓核细胞数量较多,排列规则;对照组髓核形态保持欠佳,结构紊乱,髓核细胞数量减少,退行性改变明显。结论通过复合种子细胞实现异体椎间盘的组织工程化可有效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自2003年6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22例。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Ⅱ型)7例;三部分骨折(Ⅲ型)10例;四部分骨折(Ⅳ型)5例。20例采取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NeerⅣ型中2例采取了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术后经4~24个月随访,平均12·5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评价:平均为79·6分(36~92分),其中优10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72·72%。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应积极进行健康评估、早期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同时辅以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可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1~75岁,平均47.3岁。按AO/ASIF分型:A3型9例,C2型9例,C3型17例。开放性骨折4例,但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污染轻。手术方法中单纯手法牵引复位加外固定架27例,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加外固定架5例,尺骨固定加外固定架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5h~21d,平均6.6d(2例陈旧性骨折除外)。结果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24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15°~15°(平均10.5°)及掌倾角-30°~0°(平均-10°),术后尺偏角20°~35°(平均25°)及掌倾角0°~20°(平均11.5°)。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21例、可2例。无针道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胫骨平台骨折非解剖复位对膝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关节移位的类型、部位、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方法对1991年6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良好随访的29例未达解剖复位或术后出现复位丢失的病例的X线片进行分析,并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13年,平均3.5年,膝关节功能参照Rasmussen评分法,优11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达82.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首先要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其次要恢复膝关节良好的力线,再者要在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下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并要有完善、合理的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7.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适宜的成骨微环境可促进MSC的成骨分化。因此,改善成骨微环境,促进MSC成骨分化在骨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主要从调节细胞因子及支架支持从而改善细胞外基质(ECM),调节血管生成因子、基因重组细胞移植及人工支架预血管化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MSC与其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改善成骨微环境促进MSC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空、结肠黏膜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人类主要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表达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正常空、结肠黏膜不同层面、不同增殖阶段细胞主要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E、A、B1及Ki-67的表达,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检测结果。结果不同增殖阶段肠黏膜细胞Cyclins表达阳性率及相对表达水平不同,从底部→中间层→表层肠黏膜细胞增殖活性(以Ki-67为增殖指标)呈下降趋势,Cyclins(CyclinE、B1为主)表达阳性率及水平呈高→低→无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clins表达与肠黏膜细胞增殖活性呈正相关(P<0.05);CyclinD1、A仅表达于底层增殖细胞,表层完全分化细胞不表达Cy-clins。结论正常空、结肠黏膜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Cyclins(以CyclinE、B1为主)呈高→低→无的规律性变化,参与细胞增殖的调控,其表达呈衰减变化与肠黏膜细胞有限增殖和定向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肝癌介入治疗后肝细胞凋亡和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肝癌介入治疗后 ,周围正常肝脏细胞是否存在肝细胞凋亡及再生及其特点。方法 VX2肝癌动物模型兔 50只 ,分别行肝叶切除术 (PH)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后 2 4、72h的周围正常肝细胞周期 ,测定S期细胞比率 (SPF) ,增殖指数 (PI)的变化并测定是否有肝细胞凋亡。结果 TACE术后 2 4hSPF、PI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P <0 .0 0 1 ) ,并且术后第 1天 ,TACE术后肝细胞增殖弱于肝叶切除术 ,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术后 72h ,两组出现较小的亚二倍体峰 (Sub G1 ) ,较对照组有所升高 (P <0 .0 5) ,但它们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TACE术后肝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再生和肝细胞凋亡 ,这可能与碘油的选择性栓塞 ,化疗药物的诱导和自由基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 telangiectasis,A-T)是由ATM(ataxia telangiectasis mutant)基因突变所致,其突出特点是对放射线敏感.为探讨K562和SiHA两种肿瘤细胞株ATM表达量与γ-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阻滞即自我保护功能之间的关系,应用半定量RT-PCR测量它们的ATM mRNA表达,同时以6、10和15 Gy 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细胞,并于照射后6、12、24、48及60小时观察细胞周期阻滞现象和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显示,K562细胞株ATM RNA相对表达量为0.04,而在SiHA细胞株为0.80,SiHA的ATM RNA表达量约为K562的20倍.结论:照射后K562和SiHA细胞株均表现G2/M期阻滞,K562细胞周期阻滞即自我保护机制明显比SiHA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