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48岁,主因“发热7d,尿黄5d,头痛、腹痛、腹泻2d”于2011年12月11日22:00入院。患者于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最高体温39.8℃,头痛明显,但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自服退热药物(具体不详)后体温渐降至38℃左右,头痛可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2.
对结扎了冠状动脉的兔心肌进行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标本的定量观察。结果显示,心肌缺血时受累的细胞器以线粒体、肌原纤维和膜系统为主,其中以线粒体的形态变化最为突出。线粒体体密度和线粒体与肌原纤维体积比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大,线粒体比表面积和比膜面积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减少。琥珀酸脱氢酶(SDH)用NBT染色,通过光密度测定显示,45min以后SDH活性明显降低,240min时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穿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临床诊断并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的病例共84例,血清学检测其乙肝病毒(HBV)标志物、HBVDNA病毒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所有标本均行HE染色、Masson、网状纤维、D—PAS特殊染色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评价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HBsAg和HBcAg分布及表达模式。结果:84例患者中男:女=2:1,发病年龄0~35(19.01±7.54)岁;57.14%的患者有明确家族史;HBVDNA载量10^7~10^10copies/ml;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处于G抵者最多(51/84,60.71%),最少的为G1/S2和G2/S2,分别各占2.38%(2/84);不同炎症活动度及不同纤维化程度之间HBVDNA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毛玻璃样肝细胞量与HBsAg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r=0.472,P=0.001),与HBcAg表达量无相关性(r=-0.005,P=0.973);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量较HBsAg多,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BcAg的表达以核型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病毒复制力强。虽然炎症及纤维化均呈静止状态,但仍有轻度的炎症及纤维化存在,应密切随访。警惕其进展。  相似文献   
4.
5.
肺内球形结核CT增强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目的:探讨肺球形结核动态CT增强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共54个肺部球形结核进行研究,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2.0mm。结果:54个球形结核病灶中51个(94.4%)最大增强CT值均<20HU,3个(5.6%)最大增强CT值≥20HU。54个病灶中无任何强化型有27个(50.0%);包膜强化型24个(44.4%);周围强化型1个(1.9%);广泛强化型2个(3.6%)。CT平扫对球形结核诊断正确率为25.9%,增强后提高到94.4%(χ^2=50.1,P<0.05)。广泛强化型和周围强化型病灶抗结核疗效最好,包膜强化型次之,无任何强化型疗效较差。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球形结核诊断的正确率。不强化或包膜样强化提示结核的诊断。病灶增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抗结核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生儿的死亡原因及其与胎盘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2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及佑安医院围生期死亡的尸检标本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胎死宫内76例及新生儿死亡32例,分析各器官及胎盘脐带的HE切片,观察胎盘脐带的病理改变。结果先天性宫内缺氧窒息和先天畸形均为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在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死亡中先天性宫内缺氧窒息分别占63.2%和78.1%,先天畸形分别占36.8%和21.9%。绒毛间质纤维化、细胞滋养细胞明显、干绒毛血管硬化、干绒毛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绒毛膜羊膜炎及羊膜胎粪污染多见于胎死宫内的胎盘,与新生儿死亡胎盘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死宫内的胎盘中,绒毛合体细胞结节增多、细胞滋养细胞明显、干绒毛血管硬化及干绒毛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在因宫内缺氧窒息死亡胎盘和因畸形死亡胎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羊膜炎多见于因畸形死亡胎盘中,镜下可见到脐血管病变。结论围生儿尸检对于明确死因有重要价值,胎盘脐带的病理检查可为寻找死因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刘复生  刘骅  吕福东  果红 《癌症进展》2007,5(4):355-361
传统的诊断病理学是以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为基础,观察病变的组织形态,加上必要的特殊染色,藉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几十年来,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部分病例能作出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诊断。但尚有约10%的病例,尽管采用各种手段,由于种种原因(如取材不当、制片差、肿瘤分化太差以及肿瘤的异质性等),难以作出客观的正确诊断,因而给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造成一定困难,也影响治疗效果的判断等。近几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的进展,免疫组织化学及众多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使肿瘤诊断水平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尤其免疫组化已广泛应用到各级医院…  相似文献   
8.
吕福东  孔贺利 《中国医药科学》2013,(23):160-161,185
数字切片扫描系统能将传统玻璃切片转换为数字切片,对于从医学本科生到住院医生各层次教学提供了极大方便性,使病理教学资源信息实现共享,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数字切片技术不但可用在病理教学与考试,还可以用于病理读片讨论会、远程教学,住院医师的教学和培训。充分发挥数字切片技术在病理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蛋白、PCNA联合表达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肺癌中p53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9.4%(60/101)。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P53蛋白表达与PCNA染色密切相关(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肺癌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研究显示了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和p53基因突变的直接关系,因此P53蛋白免疫组化证据可以作为p53基因突变的一种标志[1]。在很多人类肿瘤如大肠癌和乳腺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已经检测出p53基因的异常表达。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在肺癌中的检测价值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