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鲨鱼软骨的抗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人们将肠道菌群称为一个“被遗忘的多细胞器官”。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成为近年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加之广泛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肠道菌群的稳态对调控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紊乱会引起及加重包括骨质疏松为代表的多种慢性疾患。笔者对近年来骨质疏松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重点探讨通过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从而治疗骨质疏松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甲酸涂靶法对临床丝状真菌鉴定的应用价值,优化质谱仪对丝状真菌鉴定的前处理流程。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丝状真菌212株,经形态学初筛并以基因测序为标准,评价双甲酸涂靶法及乙腈-甲酸提取法对菌株鉴定的一致性。结果 212株丝状真菌经基因测序至种、复合群、属的鉴定率分别为84.91%、100%、100%,经双甲酸涂靶法和乙腈-甲酸提取法鉴定至种、复合群、属的鉴定率分别为43.87%、91.04%、91.04%和45.75%、93.40%、93.40%。与测序法比较,双甲酸涂靶法和乙腈-甲酸提取法在种、复合群、属的鉴定Kappa值分别为0.022、0.421、0.421和0.056、0.536、0.536;双甲酸涂靶法与乙腈-甲酸提取法鉴定一致性比较,种、复合群、属水平Kappa值分别为0.880、0.726和0.726。结论双甲酸涂靶法前处理流程在丝状真菌的鉴定能力上与乙腈-甲酸提取法接近,可应用于临床丝状真菌的前处理质谱鉴定。  相似文献   
4.
胆囊癌DNA含量、ER、PR、P53、P21表达与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DNA含量,ER、PR和P53、P21在胆囊癌中的生物学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HPIAS—1000DAN图像分析仪及即用型—抗 Envision微波加热免疫组化法,对18例胆囊癌行DNA检测,ER、PR和P53、P21表达分析,并随访。结果 胆囊高分化癌DNA含量为高二倍体,U值平均1.23;中分化癌为高二倍体至亚四倍体,U值平均1.55;低分化癌为四倍体,U值平均2.15。胆囊癌ER、PR阳性率为88.89%和72.22%;P53、P21阳性率均为66.67%。癌细胞分化越差,浸润越深,DNA多倍体及U值越高,ER、PR、P53、P21阳性率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DNA倍性改变及ER、PR和P53、P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ER、PR过度表达可能诱发P53、P21基因突变,两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ER、PR、P16、PS2基因表达在乳腺癌中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即用型一抗 Envision微波加热法,对57例乳腺癌进行ER、PR、P16、PS2检测分析。结果 ①57例乳腺癌的ER、PR、P16、PS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61%(26/57)、47.37%(27/57)、36.84%(21/57)和77.18%(44/57)。②ER、PR阳性表达率高时,PS2阳性表达率亦高,P16阳性表达则较低。③ER、PR、P16、PS2阳性表达与乳癌在组织学类型、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但以浸润性导管癌、40-49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及临床Ⅱ期为多见。结论 ①抑癌基因P16突变,可能参与乳癌的发生,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②ER、PR、PS2联合检测对乳癌进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判断较单纯ER、PR或PS2检测更好。  相似文献   
6.
乳癌组织中GST-Pi,ToPoII和PgP 耐药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癌组织中GST-Pi,ToPoII和PgP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即用型免疫组化微波加热法,检测52例乳癌GST-Pi,ToPoII和PgP耐药基因。结果 (1)52例乳癌中的GST-Pi,ToPoII和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26/52),17.3%(9/52)和11.5%(6/52);(2)浸润性导管癌对三种耐药基因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较其它组织学类型的乳癌的耐药基因更为广泛。(3)乳癌中的GST-Pi,ToPoII和PgP阳性表达大多与年龄无明显关系,但40-49岁和60-69岁年龄组的三种耐药基因阳性表达较其他年龄组为高。结论 (1)部分乳癌患者的体内存在多向耐药基因,或癌细胞内(原发)存在GST-Pi,ToPoII和PgP,对抗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2)对乳癌患者在中前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有助于联合用药的合理选择、提高疗效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多期动态CT检查测量肝外基质体积分数(fECV)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HF)程度。 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138例,接受肝活检和CT增强扫描检查,并测定肝外基质体积分数(fECV),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fECV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在本组138例CHB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诊断F0期14例,F1期28例,F2期45例,F3期36,F4期15例,即F0~1组42例,F2~4组96例,F3~4组51例;F0~1组肝实质CT强化值为(24.6±8.8)HU,与F2~4组的(25.2±5.6)HU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主动脉CT强化值、fECV和红细胞压积分别为(44.8±9.4)HU、(27.8±4.5)%和(40.8±5.2)%,与F2~4组比,差异显著【分别为(40.6±7.2)HU、(37.5±4.8)%和(37.6±6.2)%,P<0.05】;fECV诊断CHB患者F2~4、F3~4和F4的截断点、AUC及95%CI、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30.2%、0.71(0.59~0.84)、65.5%、78.0%和74.5%;34.0%、0.76(0.62~0.89)、75.8%、74.2%和75.0%和36.8%、0.81(0.67~0.96)、90.5%、72.6%和86.8%。结论 采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检查测量fECV可以帮助诊断CHB患者HF,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P16、nm23、C-erbB-2、PS2表达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即用型免疫组化对57例乳腺癌中P16、nm23、C-erbB-2、PS2表达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57例乳腺中P16、nm23、C-erbB-2、PS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6.84%、40.35%、64.91%和75.44%;(2)57例乳腺癌均有2种以上基因蛋白表达,3种基因蛋白同时阳性表达为29.82%(17/57);(3)nm23表达与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关,P16、nm23、C-erbB-2、PS2表达无明显关系;结果:nm23表达与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一个有用指标。多种基因激活、突变失活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的CGA、SY、GAS、SS、5-H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即用型免疫组化微波加热法对56例胃癌癌灶及癌旁3cm处正常胃组织中的CGA、SY、GAS、SS、5-HT等NE进行检测。结果:①胃癌旁3cm处正常胃组织中NE的CGA阳性表达率为55.35%(31/56),胃癌癌灶CGA阳性表达率为53.57%(30/56)。胃窦部以GAS多见,占55.55%(15/27);②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均有不等量的NE,分化差的胃癌中CGA和SY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0%(21/40)和30%(12/40);分化好的胃癌中CGA和SY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25%(9/16)和18.75%(3/16);③胃癌临床分期以Ⅲ期、Ⅳ期为多见,CG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15%(13/27)和80%(4/5)。结论:胃内不同部位发生的胃癌中均见不等量的NE,并构成胃癌的成分;分化差及临床Ⅲ期、Ⅳ期的胃癌中含阳性表达的NE多见;在化疗前对胃癌的NE检测,有助于临床联合用药的合理选择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拓朴异构酶—Ⅱ(TOPO-Ⅱ)和P—糖蛋白(PgP)耐药基因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即用型免疫组织化学微波加热法,对98例大肠癌进行GST—Pi、TOPO-Ⅱ和PgP耐药基因检测分析。结果 ①98例大肠癌中的GST—Pi、TOPO-Ⅱ和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92%、26.53%和11.22%。②大肠癌中GST-Pi的阳性表达与年龄呈正相关(r=0.92,P<0.005)。结论 部分大肠癌患者的体内存在多向耐药基因,或癌细胞内原发存在对GSr—Pi、TOPO-Ⅱ和PgP所介导的抗癌药物的耐药基因。对大肠癌患者在化疗前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有助于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