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胃十二指肠穿孔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5例,开腹手术治疗22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开腹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术后统计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腹腔镜手术组均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穿孔施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相对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患儿痛苦小,恢复快,术后美观。但手术难度大,需注意其局限性,更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总结新生儿肝脏巨大血管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深圳市儿童医院 2014—2018年收治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 8例新生儿肝脏巨大血管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 8例新生儿肝脏血管瘤首诊症状包括腹部包块、黄疸。 1例合并破裂出血、 6例合并动静脉瘘及严重的心衰表现, 1例合并呼吸衰竭。全部病例产后超声和 CT检查均有典型的血管瘤表现,单个病灶直径在 6.5~10 cm。所有病儿均接受手术并完整切除, 1例术后 1d出现胆漏,其他远期并发症随访期间尚未发现,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报告海绵状血管瘤 5例,血管内皮瘤 3例。术后随访 3~52个月,复查肿瘤均未复发,甲胎蛋白( AFP)恢复正常,所有病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儿。结论新生儿肝脏巨大血管瘤可通过临床表现、超声和 CT检查明确诊断。合并内科治疗棘手的破裂出血所致休克、心衰或者呼吸衰竭病儿,紧急手术治疗新生儿肝脏血管瘤是可行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冯奇  张丽辉  陈子民  叶晓烁  吴宙光 《海南医学》2013,24(13):1987-1989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3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而痊愈,其中2例因梗阻持续不缓解而急诊剖腹探查,均因"冰冻腹腔"而中止手术,术后肠梗阻均逐渐解除。结论明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前需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和继发于腹腔内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梗阻等疾病;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式是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及胆总管扩张(choledochal cyst,CC)患儿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白介素(IL)-32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胆道闭锁患儿35例及未发生胆管炎的胆管扩张症患儿14例为研究对象,划分胆道闭锁患儿为观察组(BA)及胆管扩张患儿为对照组(CC)。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分别检测胆道闭锁组(BA)和胆总管扩张组(CC)两组中肝脏组织内白介素(IL)-32的表达水平,并对两组间IL-32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BA组中白介素(IL)-32表达情况与肝功能相关的血清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A组中IL-3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C组(P<0.05);BA组IL-32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肝功能相关指标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研究表明:IL-32与γ-GT、ALT、AST之间呈正性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肝功能相关指标如γ-GT、ALT、AST的检测值随着IL-32表达水平的增高而增高,说明了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IL-32与其肝功呈正相关的特点,对预测胆道闭锁患儿肝功能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肝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策略,且其病因的基础研究报道较为鲜见。 目的:拟建立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模型,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在大鼠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表达及周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3组。以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复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大鼠模型,以21 G钝针头操作。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设术后2,4,6周3个时间点,对照组即不做任何处理的正常SD大鼠(造影后取材)。各组分别于处理后不同时间点行门静脉造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观察门静脉周围血管变化,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 mRNA的含量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门静脉造影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模型组门静脉周围新生血管明显增多。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低(P < 0.01,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低。模型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各个时间段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模型组造模后第2周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期(P < 0.05)。结果提示,构建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模型大鼠死亡率低,成模率高,且比较稳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升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的比值失衡,可能是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周围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骶尾部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49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男性12例,女性37例。按Altman分类法,I型19(38.78%)例,Ⅱ型14(28.57%)例,III型11(22.45%)例,IV型5(10.2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骶尾部包块、排便困难等。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肿瘤及尾骨,48例经骶尾部手术,1例经腹和骶尾部联合手术,2例病理恶性者术后行BEP方案辅助化疗。结果:43例患儿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3-106个月),41例随访的良性畸胎瘤患儿均未出现复发。1例成熟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疗程,未复发。1例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疗程后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4年死于肝脏及盆腔转移。结论:儿童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预后好,术中完整切除尾骨及避免肿瘤破溃是预防复发及恶变的关键,对于恶性畸胎瘤彻底手术切除辅助术后化疗也可达到较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深部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健康人感染罕见,关节真菌感染报道尚不多。本院近日收治1例踝关节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的诊疗经验,提高新生儿外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至2012年收治的21例胎粪性肠梗阻患儿临床资料。结果21例中,17例为单纯型,4例为复杂型;20例行稀释泛影葡胺灌肠造影,依靠该检查明确诊断5例,其中3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8例手术患儿中,14例单纯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10例采用肠管切开灌洗+肠造瘘术(7例采用回肠双腔造瘘术,3例采用回肠Bishop-Koop造瘘术),4例采用阑尾切除、肠内灌洗术(3例留置阑尾造瘘管)。4例复杂型均行急诊手术,2例采用回肠双腔造瘘术,2例术中放弃治疗。18例手术患儿中,16例术后恢复良好,10例造瘘患儿术后7~16周行造瘘还纳术。结论稀释泛影葡胺灌肠造影既能有效协助诊断,又能使少部分患儿治愈;Bishop-Koop造瘘术为首选术式;胎粪较易排出的患儿可选用阑尾切除、肠内灌洗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致病作用,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根治术后胆囊标本50例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及32例非胆系尸检胆囊标本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胆囊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应用疼痛分级对表达量与分级标准进行关系分析。结果:对照组胆囊液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疼痛分级的上升,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发病可能有关,并有望成为反应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疼痛严重性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RNA129-5p在胆道闭锁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胆道闭锁小鼠模型(实验组),取实验组胆道组织,构建TGF-β1诱导的胆管上皮EMT细胞模型,检测TGF-β1诱导刺激后胆道上皮细胞株EMT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并检测miRNA-129-5p的表达变化.同时转染miRNA-129-5p的前体,比较转染前后TGF-β1刺激下胆道上皮细胞EMT相关标志物及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改变.结果 实验组小鼠肝脏肝外胆道呈EMT样改变,miRNA-129-5p在实验组小鼠中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过表达miRNA-129-5p可以抑制EMT的进程(P<0.05).结论 miRNA-129-5p可能通过TGF-β1通路调控胆道上皮EMT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