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XA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FAP、vimentin、EMA、S-100、NSE、Syn、NF、nestin、NeuN、CD68、CD34、EGFR、p53、Ki-67.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癫痫发作,影像示肿瘤均发生于大脑表浅部位,且伴有囊性变,增强后可见强化及瘤周水肿;典型组织形态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多形性,可见黄色瘤细胞和嗜酸性小体(EGB)及核内包涵体,瘤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散在浸润,有丰富的网状纤维,无坏死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核分裂少或无.1例局灶区域出现上皮样结构,1例间变性PXA有较多核分裂,并见灶性坏死.免疫组化GFAP、vimentin、S-100、NSE、nestin均阳性,p53、EGFR部分病例阳性,CD68散在瘤巨细胞阳性,Ki-67约1%瘤细胞阳性,EMA、CD34、Syn、NeuN、NF均阴性.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PXA是一种好发于年轻人的少见的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预后较好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组织学上需与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脂质化胶质母细胞瘤、黄色瘤型脑膜瘤、胶质肉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L)患者瘤组织Skp2和p27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关系。结果Skp2、p27表达率分别为71%、27%;Skp2与p27表达呈负相关,Skp2阳性、p27阴性(Skp2+/p27-)者28例(58%)。单因素生存分析示skp2、p27和Skp2/p27表型均为影响ENKL的预后因素,skp2+/p27-者预后差;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Skp2/p27表型是影响ENKL预后的独立因素,Skp2+/p27-者预后差。提示Skp2和p27表达异常促进了ENKL的发生和发展;Skp2/p27免疫表型有助于判断ENK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脐带静脉瘤样扩张致胎死宫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27岁,孕2产1,因停经33周+2,胎动消失4d于2004年10月8日收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年2月17日,无不良孕产史。孕23周在本院行产前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未见明显异常;脐带内脐静脉局限性串珠状、囊状扩张,范围11cm×5cm×5cm,最大囊约为4·8cm×4·7cm×4·7cm,脐动脉两条,脐动、静脉血流频谱未见异常。考虑为脐带内脐静脉血管畸形。于孕31周行B超复查,显示脐静脉囊状扩张范围增大,为15cm×7cm×7cm,最大囊约为6·8cm×6·2cm×6·2cm,脐动脉血流频谱未见异常,脐带内可见囊肿9cm×5cm。2004年10月4日患者自觉胎动消失,无腹痛及阴…  相似文献   
4.
薛玲  叶子茵 《胃肠病学》2012,17(12):733-73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在病理学上可表现为黏膜糜烂、浅溃疡、固有膜内重度弥漫性急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等,但缺乏特征性改变;CD可有透壁性炎症、裂隙状溃疡/阿弗他溃疡、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神经节细胞增生等改变,但亦无诊断金标准。因此,UC和CD的确诊均不能单纯依靠病理检查,尤其是黏膜活检标本病理检查,而需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发生于脑室内、外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CNC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采用H.E染色及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13例CNC有12例发生于脑室内(9例位于左侧侧脑室靠近透明隔或Monro孔,2例位于右侧侧脑室靠近透明隔,1例第三脑室),1例位于脑室外(额叶);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26~52岁,平均38.5岁;影像学上MRI示肿瘤实质呈等T1 等T2 信号,可见灶性囊变或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肿瘤境界清楚,组织学改变均表现为瘤细胞丰富,瘤细胞异型小,大小较一致,圆形,胞浆少而略透明,核居中,似少枝胶质细胞样细胞,其中散在无细胞区的神经毡样结构,间质血管较丰富,呈纤细分枝状。少数病例出现钙化,未见坏死。个别病例瘤旁见海绵状血管样结构。免疫组化13例Syn、NSE 及CD57均呈强阳性, NeuN散在阳性,GFAP阴性或偶见散在阳性,Ki-67约0.50-5.0%,nestin、NF和CgA均阴性。13例患者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 发生于脑室内、外的中枢神经细胞是一种分化好的神经元肿瘤,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预后良好;组织形态学上易误诊为少突胶质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室管膜瘤及PNET或髓母细胞瘤和小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组化标记NSE和Syn对诊断CNC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反应脑肿瘤细胞增殖情况的Ki-67标记指数与经MR弥散加权影像计算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相关性,探讨后者用于肿瘤诊断的病理基础。方法:15例脑肿瘤患者在进行立体定向活检之前接受了MR弥散成像检查。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价了经立体定向活检术所取脑肿瘤组织的细胞增殖抗原Ki-67标记指数与MRI对应感兴趣区的ADC值的相关性。结果:脑肿瘤组织的Ki-67标记指数与ADC值呈显著负相关(r=-0.856,P<0.001)。结论:ADC值通过反应Ki-67标记指数可用于评价脑肿瘤的细胞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DNET)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DNET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影像学表现,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39例DNET患者均在25岁以前发病,以局灶性难治性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肿瘤由神经元和特异性胶质神经元成分(SGE)构成,基质为黏液伴微囊形成,周围有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OLC)。单纯型DNET 33例,复杂型DNET 5例,非特殊型DNET 1例。OLC示S-100及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2)阳性,神经元核抗原(NeuN)、突触素(Syn)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神经元示NeuN及Syn阳性。CT检查示病变为不规则低密度影,少数有囊性改变或钙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病灶T1加权像(T1WI)呈低信号,T2加权像(T2WI)呈高信号,无强化,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随访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结论 DNET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βⅡ(Protein kinase C - βⅡ,PKC-βⅡ)、核因子κBp50(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p50,NF-κBp5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与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DLBCL,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PKC-βⅡ、NF-κBp50的表达.结果 PKC-βⅡ、NF-κBp50在68例DLBC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4%(53/68)和70.59%(48/68).PKC-βⅡ在DLBCL亚型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F-κBp50在DLBCL亚型中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βⅡ、NF-κBp50在DLBCL中non-GCB(非生发中心型)中表达高于GCB(生发中心型).它们在性别、民族、年龄、部位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C-βⅡ与NF-κBp50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29,P<0.001).结论 PKC-βⅡ和NF-κBp50在DLBCL不同亚型之间表达的差异,可能有助于DLBCL亚型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PKC-βⅡ对NF-κBp50表达有正向调节作用,在 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误诊为 CD 的原发性肠道 T 细胞淋巴瘤(ITC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总结 ITCL及 CD 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 ITCL,同时在病程中曾误诊为 CD 者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收集177例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 CD 的患者病史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的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连续变量采用 t 检验或Mann-WhitneyU 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则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共18例误诊为 CD 的 ITCL 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7例;中位确诊年龄为38.5岁(28.8岁,42.5岁);中位确诊病程为6.00个月(3.75个月,13.25个月);常见首发症状为腹痛(12/18)、腹泻(13/18)及贫血(13/18),2例以急性肠穿孔为首发症状。16例患者病程中出现 B 组症状,其中发热13例、体质量下降16例、盗汗1例。12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1种或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肠穿孔9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肠梗阻2例。而177例 CD 患者中,男104例,占58.8%,中位确诊年龄为22.0岁(18.0岁,29.0岁);首发症状有腹痛(88.7%,157/177)、腹泻(55.9%,99/177)、贫血(63.8%,113/177)、发热(33.3%,59/177)及体质量下降(59.9%,106/177)等;病程中有30例(16.9%)患者出现肠穿孔(慢性为主),12例(6.8%)出现肠梗阻,7例(4.0%)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与 CD 相比,确诊为 ITCL 的患者中男性多见(χ2=8.837,P <0.01),确诊年龄较大(U=314.5,P <0.01),病程较短(U=385.0,P <0.01),临床症状中体质量下降(χ2=5.867,P <0.05)及发热较多见(χ2=10.609,P <0.01),并发症中肠穿孔和消化道大出血相对多见(χ2=9.185、24.908,P 均<0.01)。ITCL 的病变部位均为多发病灶,其中8例累及小肠,14例累及结肠,1例累及食管;内镜下均表现为溃疡性病变、大部分病灶呈节段性分布。与 CD 相比,在 ITCL 的肠道组织病理中淋巴细胞增生较常见[17/18比19.7%(35/177),χ2=42.844,P <0.01],肉芽肿罕见[0比42.8%(76/177),χ2=12.665,P <0.01]。18例 ITCL 患者中,仅9例接受化学疗法,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结论原发性 ITCL 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 CD,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广东地区不同类型成熟T和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淋巴瘤及其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按WHO(2008版)标准重新评估广东地区2002-2006年1137例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由多名血液病理医师复查,补做必要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 963例确诊为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占同期所有淋巴瘤20.1%(963/4801),发生于结内319例(33.1%),结外644例(66.9%);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293例(30.4%);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81例(29.2%);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98例(20.6%);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46例(4.8%).男女比为1.99:1,发病中位年龄为44岁.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55~64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25~54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多见于年轻人而阴性多见于中老年人;AIIJT好发于65~74岁.结论 广东地区成熟T和 NK/T细胞淋巴瘤多见于结外,好发于男性,总体发病与年龄增长无明显关系,但具体类型有不同的年龄侧重群;常见的类型依次为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及ALCL;EB病毒感染与NK/T细胞淋巴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