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结构变化对峡部裂性滑脱及小关节退变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及非平行“最佳切割平面”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包括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改变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2700N轴向压缩载荷条件下,分别对各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小关节接触力以及椎间盘负载进行测试。结果:压缩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峡部、小关节等效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随椎间盘高度的减小而减小,随小关节角的增大而增加,随椎间盘前凸角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形态结构变化对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有明显的影响。提示腰椎峡部应力性骨折及小关节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解剖形态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闭合性皮肤剥脱伤临床并不多见,常因重物压砸、车祸等损伤引起,由于大多没有严重影响功能或为其他病痛所掩盖,患者及医生均不够重视,就诊时仅以皮下积液为惟一主诉,往往仅以简单穿刺抽液、加压包扎等治疗,迁延日久而不能治愈。自1993年2月-2006年4月共治疗此类患者31例,获满意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0~63岁,平均为41岁。均有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8例,压砸伤6例,挤轧5例,摔伤2例。损伤部位:腰骶8例,髂嵴6例,腹股沟5例,大腿前外侧10例,小腿外侧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55 d,平均31 d。早期损伤9例,晚期22例。剥脱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扫描电镜—X线能谱联机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囊和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6例年青AS病人的髋关节囊和滑膜组织进行固定、干燥、喷金行扫描电镜观察,并用2例老年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炎的同名组织作对照。对扫描图象中的组织进行X线能谱扫描以确定是否存在钙颗粒。结果:AS组的关节囊和滑膜组织中胶原排列紊乱,其间有钙颗粒沉积。而对照组同名组织仅见胶原排列紊乱,X线能谱显示无钙峰出现。结论:青年AS病人髋关节囊和滑膜组织均有成骨现象发生,而老年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炎同名组织无成骨现象。这种软组织病理变化是影响AS髋关节功能的主要原因。其关节清理术需将关节囊和滑膜全部切除。  相似文献   
4.
骨骼是实体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部位。骨转移瘤目前不可治愈,发病率高,可以导致一系列骨相关事件,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肿瘤细胞转移至骨骼的生物学机制正处于研究之中,这些机制包括成骨细胞"双重"调节与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肿瘤细胞和骨骼微环境中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激活破骨细胞以及相关分子的作用,例如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 P)介导"恶性循环"。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分子或者通路已经成为治疗骨转移瘤的新潜在性靶点,例如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组织蛋白酶K、PTHr P以及Wnt信号通路等。本综述主要阐述正常骨骼生物学、骨转移瘤骨骼生物学机制以及细胞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进展。这些治疗制剂包括二磷酸盐、迪诺塞麦(RANKL抑制剂)和奥当卡替(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更好地理解骨转移瘤发病的生物学机制和发展更有效的靶向制剂,将有希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肿瘤的脊柱转移日益严重。若不治疗可引起疼痛、椎体稳定性减弱、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放射外科的实现彻底改变了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模式。脊柱转移瘤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有望在未来得到不断的改进。目前治疗方法包括传统肿瘤全切术、椎板切除减压术、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射频消融技术和微创手术等外科手段;常规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等疗法。笔者对已发表的文献中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的Meta分析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退变及腰椎融合的有限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退变椎间盘腰椎有限元模型即通过椎间盘材料特性及形态结构的改变模拟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椎间盘退变后椎间盘刚度的增加对腰椎应力分布有明显的影响。椎体融合器植入后椎体的应力变化与融合器的形态、材料特性以及松质骨、终板的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关节矢状化与椎间盘退变间的关系及其对退变性腰椎滑移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65°小关节角、45°小关节角、25°小关节角与正常椎间盘、轻度退变椎间盘、重度退变椎间盘相组配的9种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生理压缩载荷下,分别对9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与小关节角45°和25°有限元模型相比,小关节角65°有限元模型的矢状方向椎体前移位增加,关节突、峡部等效应力和关节突水平方向接触力明显增加;小关节角65°有限元模型的终板膨出减小,纤维环基质应力增加。与正常有限元模型相比,椎间盘轻度退变有限元模型刚度下降,小关节突及峡部应力轻度增加。9种有限元模型中,轻度退变椎间盘结合小关节角65°有限元模型的抗前剪力能力最差。结论小关节角矢状化既是退变性腰椎滑移的原发诱因,又是局部应力变化导致关节突再塑形的继发病理改变,矢状型小关节腰椎活动节段矢状方向内在不稳定性受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椎间盘退变对小关节角矢状化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每10万人群发生率约20~37人次,约占所有骨折的0.3%~6%,未合并软组织或内脏器官损伤的骨盆骨折死亡率约为10.8%,复杂的骨盆骨折死亡率约为31.1%.近年来,不稳定的骨盆骨折发生率逐年增高,现将其临床治疗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功能转归及影响术后生存期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解放军第307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脊髓压迫(SCC)组(29例)和无脊髓压迫(NSCC)组(36例)。评价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力状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探讨手术方式、系统内科治疗、患椎辅助放疗、术前内脏转移、术后运动功能状态(Frankel分级)、术前体力状态(ECOG评分)和受累椎体数目对术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SCC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5.7±1.4)分降至术后(2.0±0.9)分,NSCC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1.5)分降至术后(2.1±1.2)分;各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15例(52%)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获得改善,14例(48%)维持不变;术前无行走能力的18例患者中11例(61%)术后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多变量Cox分析显示系统内科治疗、术前内脏转移、术前体力状态对患者术后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快速有效减轻患椎疼痛,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可以有效改善或延缓SCC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此外,系统内科治疗、术前内脏转移和术前体力状态是预测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影响其自然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37例39个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HE染色用于观察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免疫组化研究包括CD68、CD34染色,分别用于观察突出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按髓核组织含量将突出组织分为3组:髓核组、含髓核组及不含髓核组,分析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病理来源以及影像学各因素的相关性.所有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游离型突出组织以髓核为主的占62%,92%的游离型突出组织周围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在新生肉芽组织内可见新生血管周围大量巨噬细胞浸润.3组间新生血管形成程度、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63,P=0.008;F=3.604,P=0.038).突出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无显著相关,与突出组织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2,P=0.033;r=0.440,P=0.005);且当突出组织MRI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其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最显著.结论 多数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以髓核组织为主要来源,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自然吸收现象.突出组织的自然吸收程度与年龄、病程无关,与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显著相关;当突出组织越大、突出组织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自然吸收程度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