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入治疗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是较少见疾病 ,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胰腺炎、肿瘤侵犯、门脉高压症、腹部外科术 (如脾切除、门 腔分流、肝移植术 )后、血液病等 ,急性病人可因侧支建立不良而发生肠梗死 ,未经及时治疗者死亡率高达 70 %。近年 ,欧美有些作者报道用介入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获得优良效果 ,国内尚无类似报告。我们最近用介入治疗方法成功救治 1例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病人 ,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 :病人 ,女性 ,38岁 ,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d入院。病人2周前因巨脾合并脾静脉阻…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肾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创伤性肾动静脉瘘(RAVF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8例不适宜做外科治疗的RAVF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外伤性损伤4例,医源性损伤4例。6例行经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内钢丝圈栓塞术,2例行被覆膜支架置入患侧肾动脉内封闭瘘口。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肾内型动静脉瘘4例,累及肾动脉段-亚段级分支;主干(肾外)型动静脉瘘4例。治疗均获成功,治疗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显示瘘口被封闭。轻微并发症1例。医源性RAVFs患者术后失血症状迅速改善,肉眼血尿消失;4例术前存在心脏负荷过度症状患者,闭塞动静脉瘘后症状迅速改善,血管杂音消失。术后肾功能测定均属正常范围,其中2例肾动脉被覆膜支架置入患者,同位素肾扫描显示患侧肾脏形态、功能正常。术后随访10~42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0,18个月死于与RAVFs无关的疾病。6例仍然生存,一般情况良好,未再针对RAVFs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结论 介入技术,包括经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内栓塞术和被覆膜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创伤性、复杂型RAVFs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RFA)导管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方法将10头实验小型猪分为3组:A组(n=6)直接行正常门静脉RFA治疗;B组(n=2)先行门静脉球囊封堵,然后行门静脉新鲜血栓RFA治疗;C组(n=2)先建立PVTT模型,待门静脉血栓机化后行门静脉RFA治疗。术后1、3、4周作MRI检查,4周后处死动物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动物在功率5 W条件下接受RFA治疗0.6~3.6 min,MRI检查及1个月后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明确异常。 B组动物RFA后MRI检查提示门静脉区损伤较A组明显,术后1、3、4周内膜MRI检查提示门静脉水肿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病理学检查证实邻近肝组织损伤严重。C组在功率7 W条件下接受RFA治疗1.5 min,术后MRI检查未见消融区明显水肿,病理学检查可见机化的血栓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论采用Habib VesOpen双极RFA导管治疗PVTT,应根据PVTT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RFA功率与时间。PVTT较轻时采用大功率、短时间RFA可能较安全,PVTT较重时改用小功率、长时间RFA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于2010-08-2013-08对1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介入栓塞材料包括微弹簧圈、聚醋酸乙烯( PVA)颗粒和明胶海绵碎粒。术后观察有无血便,每日进行便常规以及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所有患者共行选择性动脉造影29次,超选择性动脉栓塞18次。结果超选择性动脉栓塞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5例,联用弹簧圈和明胶海绵碎粒3例,均未再复发出血,无肠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但应注意栓塞材料的选择和栓塞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卵巢动脉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发生率,初步分析卵巢动脉参与宫颈癌供血的相关因素,评价经导管栓塞卵巢动脉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52例宫颈癌介入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卵巢动脉进行了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化疗,然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应肿瘤的血管。用统计方法分析卵巢动脉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发生率、影响因素,评价栓塞卵巢动脉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结果:52例宫颈癌患者中,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至少有一侧卵巢动脉参与病变供血者14例(26.9%),统计分析显示,卵巢动脉参与盆腔疾病供血的相关因素有:既往有盆腔手术史(P<0.01);既往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P<0.01);存在一侧或两侧子宫动脉发育不良。对14例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卵巢动脉进行了栓塞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重要并发症,其中4例出现一过性卵巢功能减退症状,但均为可逆性,无严重后果。结论:卵巢动脉可参与宫颈癌供血,发生率达26.9%。在做髂内-子宫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术时,如发现卵巢动脉参与供血,补充做卵巢动脉栓塞术是安全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技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超选择性移植入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观察移植MSC对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新西兰白兔MSC,用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后,采用介入技术超选择性注入肝硬化兔的门静脉二级分支内,移植后3周取肝脏标本,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同时做血清肝功能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观察移植MSC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 超选择性门静脉MSC移植后3周,对移植区肝脏做冰冻切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存活的16只动物中有13只结果为阳性,移植阳性率约为81.2%(13/16),证实移植的MSC可以在病理性肝脏组织内存活;移植MSC至病理性肝脏(肝纤维化)后,血清ALT下降,与移植MSC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96±63.12)U/L比(101.26±39.23)U/L,P<0.05],AST、TBiL、DBiL、TP、Al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介人技术做超选择性门静脉分支内MSC移植可以作为一项治疗肝硬化的新手段,但需要在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客观评价疗效(改善肝脏功能)等方面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门静脉(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PV阻塞[狭窄和(或)血栓形成]病人进行了介入治疗,男9例,女4例;年龄28~60岁(平均43岁).其中PV血栓3例,PV吻合口狭窄9例,PV吻合口狭窄合并血栓1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9例(其中8例有呕血病史).7例用经皮经肝穿刺PV分支途径治疗,6例经TIPS途径,技术包括球囊扩张+置入支架8例、局部溶栓和清除血栓4例次、单纯球囊扩张2例、联合栓塞胃冠状静脉9例次.结果 介入治疗技术均成功,无重要并发症,结束治疗时复查造影显示PV血流通畅,PV主干管径接近正常10例、3例残留狭窄<30%.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5例术前肝功能异常病人,术后2周有显著改善;9例以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人,术后复查胃镜显示静脉曲张明显好转,随访期间未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腹部症状较明显的病人,术后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逐渐减轻;复查Doppler超声波显示PV血流通畅.结论 介入技术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PV阻塞的安全、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与数字化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建技术所获得的CT图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原发性肝癌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立即进行肝脏3D-CT检查。通过重建图像来评价肝动脉栓塞后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重建图像,可以了解肝癌栓塞后清晰的多角度的碘油积聚图像,特别对单发的巨块型肝癌、某些血管内和心房内癌栓的碘油积聚,3D-CT检查提供的图像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对评价栓塞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结论通过3D-CT检查可提供多角度的断面图像,实时观察碘油积聚程度,发现其他影像学不能发现的微小病灶,部分取代碘油-CT的功能。对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碘油积聚的评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着重探讨介入技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报告12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介入治疗结果,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12例确诊为PTE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男9例,女3例,年龄26~78岁。就诊时临床症状:休克3例,咯血9例次,胸痛和呼吸困难12例次。1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例上肢静脉血栓。全部患者作胸部CT增强扫描和肢体超声波检查。治疗方法有经导管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4例次,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和局部溶栓12例次,经导管肺动脉消融术2例次,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12例次。结果:12例患者治疗16例次,无并发症发生。4例先行经导管肺动脉内溶栓术,因效果不明显而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8例采用机械性措施(捣碎、抽吸、消融)清除血栓,辅以局部溶栓。结束治疗时复查肺动脉造影,lO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2例治疗后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术后随访时间4~36个月,患者未再出现PTE复发症状。结论:单纯行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对治疗PTE效果不佳。机械性清除血栓技术,包括经导管血栓抽吸、捣碎和消融,联合局部溶栓术,是治疗PTE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应用经导管动脉内化疗(TACE)与术后辅助TACE治疗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疗效、生存状况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65例接受TACE及术后辅助TACE治疗的ICC患者,其中30例接受TACE治疗(TACE组),35例接受术后辅助TACE治疗(手术-TACE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肿瘤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其生存情况及预后分析.结果 65例ICC患者经TACE或术后辅助TACE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8 ~36个月),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0%、13.3%及0,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手术-TACE组35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3%、62.9%及17.1%,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TACE组与手术-TACE组在生存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8.0 cm、组织学分化程度低、门静脉癌栓形成、CA19-9浓度高、淋巴结转移均是导致ICC患者长期生存率差的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辅助TACE治疗ICC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8.0 cm的病灶建议术后辅助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