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去唾液酸糖蛋白(AF)-pGL3-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胸苷激酶(TK)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细胞并构建pGL3-hTERT-TK质粒、AF脂质体复合物后,转染HepG2细胞和L02细胞,通过单光子液闪计数仪,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自杀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对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结果 在肝癌细胞HepG2中,TK基因可以被hTERT启动子驱动高效的表达,而不影响正常肝细胞L02的生长,AF通过识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结合到HepG2细胞表面,其携带的TK基因更易进入肝癌细胞,同时增强自杀基因TK的高效表达,在旁观者效应机制的参与下,肝癌细胞总的凋亡率达85%±3%,而正常肝细胞则仅为16%±2%.结论 AF-pGL3-hTERT-TK可以靶向攻击肝癌细胞,对正常肝细胞几乎无影响,其基因传递系统具备靶向治疗肝癌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麻醉学、外科学、药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尽管全身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已很普遍,但仍不能代替局部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局部麻醉的理论,方法和临床实践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局部麻醉在外科手术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广泛开展门诊手术和日间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将局部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注意事项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老年胃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分型、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38例老年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24例,姑息性手术12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约50.0%的患者为中分化型腺癌。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种类较多,多与术前基础病相关。26例获1~3年随访,生存率分别为69.2%,42.3%,30.8%。结论:手术是老年胃癌的首选治疗,良好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基础状况、肿瘤的病理分型、合适的手术方法、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前联合基因治疗最常用的是有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和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同时,肿瘤的基因治疗要求导人的自杀基因表达严格限制于靶细胞(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生长无影响,因此寻找肿瘤细胞的靶点成为哌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端粒酶是维持端粒长度的一种逆转录酶,对细胞增殖、衰老及永生化和癌变起重要作用[2].在端粒酶的二三个亚单位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其活性的关键限速步骤,因而hTERT启动子将成为基因靶向表达的理想开关[2].已有研究证实CD、TK自杀基因治疗肿瘤已取得了初步成效[4,5],但是两者联合应用,尤其是在hTERT启动子特异调控下靶向抗肝癌,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hTERT启动子驱动下的联合自杀基因体系对肝癌细胞靶向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5.
胆囊癌1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0月~2002年10月141例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诊断采用术中探查、即时冷冻切片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治疗采用根治性手术、二次手术、复发再手术等综合性手段。结果术前确诊87例。其中,有12例未作手术。术前未予确诊的54例,经手术或冷冻切片确诊42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12例。随访97例。住院期内共死亡15例,出院3个月内死亡32例。累计存活1年以上者34例,3年者10例,5年者6例。其中,存活5年及5年以上者均为术后病理发现而行二次根治手术者。结论胆囊癌的诊断易受结石、黄疸、炎症等影响。术中疏忽和未作冰冻切片可影响术中再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根治性手术、二次手术及复发再手术可提高胆囊癌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Ad—hTERTp一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Ad-hTERTp—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联合奥沙利铂对人类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将带有hTERT启动子驱动HSV—TK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hTERTp-HSV-TK作为载体。感染复数(MOI)为100转染HepG2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Ad-hTERTp—HSV-TK/GCV、奥沙利铂及二者联合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用锥虫蓝活细胞拒染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F)法检测各干预组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3组HepG2细胞的生长均不同程度被抑制,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显著增强。Ad—hTERTp—HSV。TK/GCV联合奥沙利铂组抑制率最高(86.63%),与Ad—hTERTp—HSV.TK/GCV组抑制率(72.12%)及奥沙利铂组抑制率(59.4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TRTq:Tp—HSV—TK/GCV联合奥沙利铂可显著增强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加靶向性的同时可以降低药物浓度,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TERT-TK/GCV)联合hTERT-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对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及凋亡的靶向杀伤效应。方法细胞培养,构建pGL3-hTERT-CD质粒,hTERT-TK/GCV联合hTERT-CD/5-FC同时转染HepG2细胞和正常肝细胞L-02,用噻唑蓝(MTT)法观察药物浓度对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自杀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旁观者效应的观察。结果MTT法显示hTERT启动子驱动下两自杀基因体系可以协同表达于肝癌细胞,当GCV为20μg/ml,5-FC为200μg/ml时,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达到最大。TUNEL法显示在肝癌细胞中,自杀基因一被启动子高效表达,产生凋亡小体和明显的细胞凋亡率,转染正常肝细胞无此现象。结论hTERT-TK/GCV联合hTERT-CD/5-FC基因体系能够靶向杀伤肝癌细胞,存在明显的旁观者效应,弥补了基因治疗转染效率不高的问题,便于指导今后的实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太原城区435名老年人老年痴呆患病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太原城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进行初筛,再根据DSM2 Ⅲ2R和修改的Hachinski缺血量表进一步区分为Atzheimer型痴呆(AD)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结果:AD和MID的患病率分别为1.37%和0.97%,总患病率为2.33%。AD的患病率与国内报道相近。而MID的患病率偏低。高龄是AD和MID的易患因素,而女性还是AD的危险因素。结论:太原城区老年人中。高龄和女性是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观察作者自制的尿素免疫脂质体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瘤内皮细胞(HVEC)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尿素免疫脂质体对体外培养的HVEC形态学影响的观察、细胞毒测定、和对群体倍增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尿素免疫脂质体后,HVEC细胞状态差,细胞有皱缩且随浓度的增高抑制明显增强,大于400mg/ml,细胞即刻固定,死亡;随着尿素免疫脂质体终浓度的逐渐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VEC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VEC细胞存活率与尿素免疫脂质体终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7315,(P<0.01);2.6%尿素组的细胞杀伤率为27.94%.2.6%尿素脂质体组的细胞杀伤率为84.01%.2.6%尿素免疫脂质体组的细胞杀伤率为99.91%.说明尿素免疫脂质体对体外培养的HVEC具有明显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1998年居民死亡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京龙 《疾病监测》2000,15(5):184-186
为了解北京市居民死亡特点 ,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对 1 998年居民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1 998年度全市平均人口 1 0 885 0 31人 (男性 5 5 1 5 2 2 4人 ,女性 5 36 980 7人 ) ,比 1 997年增加了 0 6 %。全市出生 6 6 892人 ,出生率为 6 1 5‰ ,出生性比为 1 0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0 1 1‰ ,其中城区和效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 2 .99‰和 - 0 2 9‰ ) ,远县人口增长率最高(2 1 7‰ ) ,但较 1 997年下降了 2 5 9%。1 998年全市死亡 6 81 79人 (男性 371 98人 ,女性 30 981人 ) ,总死亡率 6 2 6‰ ,男性死亡率为 6 7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