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本病为婴幼儿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气温骤变时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ZSM-5沸石进行细胞毒性评价,探讨其作为急救止血材料的安全性。方法:参照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①采用L929细胞经沸石浸提液培养后,MTT法测定其相对增值率;②将L929细胞与沸石直接接触培养,不同时间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及细胞计数;③将L929细胞种植于沸石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ZSM-5沸石性质稳定,细胞毒性程度为0~1级,符合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L929细胞与沸石直接接触培养生长良好,形态学无明显改变。结论:ZSM-5沸石细胞相容性好,符合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注射剂量的A型肉毒毒素(BTX-A)行额部注射除皱术后,引起局部皮脂分泌改变的情况,并研究其剂量和功效之间的关联。方法20例额部皱纹患者(中度至重度)随机分为注射总量10 U或20 U的两个治疗组。注射药物为宝妥适(BOTOX, BOTOX Cosmetic;Allergan, Irvine, CA),使用肌肉内注射标准五点法。评价注射后2周、4周、8周、16周患者额部注射区域(注射点外围半径0.5 cm区域、注射点外围半径0.6~1.5 cm环形区域、注射点外围半径1.6~2.5 cm环形区域)皮肤油脂分泌水平。结果两种不同剂量注射2周、4周、8周后额部注射点外围半径0.5 cm区域平均皮脂分泌水平较注射前显著下降(P<0.05),注射16周后注射点外围半径0.5 cm区域平均油脂分泌水平于注射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注射2周、4周、8周、16周后,注射点外围半径1.6~2.5 cm环形区域皮肤的平均油脂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注射前平均皮肤油脂分泌水平(P<0.05),注射点外围半径1.6~2.5 cm环形区域皮肤的平均油脂分泌水平与注射前水平相比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10 U及20 U肌肉内BTX-A注射2周、4周及8周后,能显著减少注射点外围半径0.5 cm区域的皮脂分泌,并引起注射点外围半径1.6~2.5 cm环形区域皮肤的皮脂分泌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uplexsonography ,CDS )与CT血管造影(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 ,CTA )两种常用术前穿支血管定位技术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辅助设计及其准确度、敏感度对比的应用,为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罹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需行手术及同期软组织修复29例,术前应用CDS 、CTA 技术对患者双侧腹股沟区旋髂浅动脉穿支进行检测,并记录血管相关检查结果,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备18例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以术中解剖证实结果为金标准,设计诊断试验,探讨CDS 、CTA 两种技术用于诊断旋髂浅动脉穿支是否存在及管径大小的准确性。结果:18例患者行皮瓣制备,其中1 例术中未探及血管、17例术中行旋髂浅动脉管径测量,平均管径为(0.69± 0.20)mm。在诊断血管有无的试验中,CDS 敏感度为75.0% 、特异度为82.4%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9;CTA 敏感度为75.0% 、特异度为94.2%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术前测量的CDS 、CTA 平均管径分别为(0.84± 0.14)、( 1.01± 0.19)mm,将CDS 、CTA 技术术前测量的管径大小分别与术中对比,穿支动脉管径(D)分别与CDS 、CTA 测量的管径值两两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CDS 、CTA 是用于术前检测穿支血管相对可靠的技术。利用CDS 、CTA 术前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定位穿支血管,可为术者提供与该穿支血管的走行、毗邻以及穿出点的精确信息,并一定程度反映血管管径大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胸部放射性溃疡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对10例胸部慢性溃疡患者实行分期治疗。Ⅰ期清创,大网膜填塞;Ⅱ期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包括背阔肌带蒂移植及胸大肌肌皮瓣转移。术后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6~37个月,平均随访25个月。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转移皮瓣无一例发生坏死。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经抽液后加压包扎痊愈。其余患者无术后感染情况发生。患者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结论对于慢性溃疡的修复,分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大网膜瓣适用于软组织缺损的充填,尤其是感染性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大网膜瓣的生物补片-带蒂大网膜瓣-合成补片三明治(BOSS)桥接技术修复巨大腹壁缺损的手术方案并分析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巨大腹壁缺损病人临床资料,分析BOSS桥接技术修复巨大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腹壁缺损面积为(422.2±334.1)cm2,术中出血量为(450.0±420.0)mL,手术时间为(205.8±80.9)min。术后随访(24.4±17.4)个月,疝复发或补片膨出发生率为4.3%,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 采用BOSS桥接技术修复巨大腹壁缺损可显著改善腹壁修复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各类乳房体积测量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breast volume”、“breast measurement”和“breast volumetry”为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万方数据库,筛选出以乳房体积测量为主题的文献。回顾、整理各类乳房体积测量方法,并分析其原理,比较其准确性、经济性和操作可行性。结果自1970年7月至2013年5月,总共有46篇以乳房体积测量的文章符合入选标准。目前已被报道的乳房体积测量方法共有9种,可以根据其测量原理分为三类:影像法,包括MRI、超声和CT测量;自然法,包括3D建模、排水体积法和胸模法;几何法,包括Grossman-Roudner、人体测量计算和X线摄片。结论9种测量方法中,3D建模和MRI测量法,因准确性较高,又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可以用来为术前计划提供参考;Grossman-Roudner模具测量法和人体测量法虽可靠性有所降低,但经济简便,可以使用在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皮瓣微循环检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的15例皮瓣手术,术中对皮瓣进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将术中造影结果与术中传统主观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术后2周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将之与术中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15例皮瓣造影发现7例皮瓣存在微循环问题,传统主观观察法仅发现2例存在微循环障碍。其中,3例皮瓣在处理后再次造影仍提示有局部循环障碍,术后这3例皮瓣均发生局部坏死,坏死区域与术中造影"暗区"基本相符。所有术中造影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检测皮瓣灌注情况的准确性高,对皮瓣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高,可有效降低皮瓣术后局部坏死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ZSM-5沸石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为开发其作为急救止血材料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参照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试验,对ZSM-5沸石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溶血、急性全身毒性、热原、皮内反应、致敏、微核试验研究。为了解沸石颗粒残留伤口内对机体的影响,行肌肉内植入试验研究。结果:ZSM-5沸石无明显细胞毒性;无溶血反应;急性全身毒性、热原、皮内反应、致敏试验结果均符合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沸石植入肌肉后12周局部组织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ZSM-5沸石细胞生物相容性好,但长期存留于创面内可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侵犯辅助性T淋巴细胞为主,是以细胞免疫功能缺损为基本特征的全身性传染病。艾滋病的临床特征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反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卡波西肉瘤与淋巴瘤的实验室检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