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人类铜转运蛋白(hCTR1)在子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23例、CIN组织94例及子宫颈鳞癌组织52例中hCTR1蛋白的表达。结果 (1)自制组织芯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成功。(2)子宫颈鳞癌组(69.2%)、CINⅡ~Ⅲ组(73.1%)的hCTR1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宫颈组(17.4%)及CINⅠ组(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hCTR1表达在不同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子宫颈鳞癌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减少了实验误差,hCTR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可辅助宫颈病变诊断,术后检测hCTR1蛋白对指导子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研究再生基因Ⅳ(Reg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Survivin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组织芯片法检测结直肠正常黏膜(150例)、腺瘤(77例)、结直肠癌(150例)RegⅣ、EGFR及Surviv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egⅣ、EGFR、Survivin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及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egⅣ、Survivin与结直肠腺瘤大小及分级相关,EGFR仅与腺瘤的分级相关;RegⅣ、EGFR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Survivin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 <0.05),而3者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无关(P >0.05)。结直肠腺瘤组织内RegⅣ、EGFR、Survivin 3者无相关性(P >0.05);结直肠癌组织内RegⅣ与EGFR、RegⅣ与Survivin、EGFR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P <0.05)。结论  RegⅣ、EGFR及Survivin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逐渐升高,提示3者共同参与结直肠腺瘤癌变的发生,且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对结直肠癌的预后进行评估,并为研发靶向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 RegⅣ、EGFR 与 survivin 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黏膜内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结合组织芯片法,检测15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内 RegⅣ、EGFR 与 survivin 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 RegⅣ和 EGFR 与 survivin 的蛋白表达均高于与正常黏膜(P ﹤0.05)。RegⅣ和 EGFR 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sur-vivin 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P ﹤0.01)。结直肠癌组织内 RegⅣ与 EGFR、RegⅣ与 survivin、EGFR 与 survivin 表达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 RegⅣ、EGFR 与 survivin 在结直肠癌组织内的表达均增高,提示三者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且与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对结直肠癌的预后进行评估,并为研发靶向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切缘癌残留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76例ESCC患者中37例切缘癌残留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肿瘤最长径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分组之间切缘癌残留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随着肿瘤最长径的增加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ESCC手术切缘癌残留的发生率显著升高(X2=4.520及11.855,P<0.05),而不同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程度其手术切缘癌残留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CC的肿瘤最长径、淋巴结转移都是手术切缘癌残留发生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在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女,53岁。主因体检发现颈部肿物于2015年3月8日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心悸、多食消瘦等症状。专科检查:双侧甲状腺稍增大,右侧甲状腺触及2个肿物,大者约1.5 cm×1 cm×1 cm,质中,边界尚清,随吞咽上下移动,无压痛,未触及颈部肿大淋巴结。B超示:双侧甲状腺稍大,甲状腺右叶见多个低回声结节,大者10 mm×7 mm。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36岁.因左胸壁肿物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左胸壁腋后线第7肋触及一卵圆形肿物,大小约10 cm×8 cm,质硬,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胸部CT示左侧第8、9肋间软组织肿物影,大小4.4cm× 3.8cm×3.7cm,肿物向内压迫胸膜,局部肋骨未见明显破坏(图1、2). 2011年7月行左胸壁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胞膜完整,表面光滑,深入肋间.完整游离并切除肿瘤,壁层胸膜完整,肋骨无破坏.术后切除标本病理,大小4.8cm× 3.5cm× 2.5cm,呈灰白、灰红色,表面光滑,胞膜完整;切面呈多囊性,最大直径1 cm,内含暗红色血块样物(图3).电镜示:神经纤维组织间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呈海绵状(图4).免疫组化示:神经标记物NF和S-100(+),血管标记物CD34(+)(图5~7).病理诊断:肋间神经血管瘤.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比较伊班膦酸与唑来膦酸抑制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6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在多靶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分别采用伊班膦酸(36例)或唑来膦酸(32例)治疗1年,同时继续原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JOA评分的变化,以及神经症状、病理性骨折发生率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明显改善,治疗12个月时上述评分进一步改善(P<0.05);且唑来膦酸组两项评分均优于同期伊班膦酸组(P<0.05)。两组神经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班膦酸组病理性骨折发生率高于唑来膦酸组(P<0.05);但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唑来膦酸组(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应用唑来膦酸缓解转移癌疼痛以及治疗椎体病理性骨折严重塌陷效果优于伊班膦酸,但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伊班膦酸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