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小鼠睡眠及其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喂0.5 g/kg体重、1.0 g/kg体重和1.5 g/kg体重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试验期30 d。在末次灌胃后,各组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通过翻正反射实验观察小鼠睡眠状况,并在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抗氧化性能。结果与低、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的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可以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P0.05)。与对照组,低,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极显著提高GSH-Px活力(P0.01)、显著提高SOD活力(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MDA和8-ISO-PGF2α含量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提示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有促进小鼠的睡眠、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且在1.0g/kg体重剂量下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淋巴增强因子-1(Lymphoid enhancer factor-1,LEF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Oncomine、Ualcan、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检索并分析LEF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TIMER数据库分析LEF1在免疫浸润物中的表达;Ualcan数据库、K...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肝脏长期受到各种急、慢性损伤导致肝星状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生成与降解失衡并在肝脏沉积的一种病理学过程,受多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一系列细胞信息分子网络共同控制。如未行有效的治疗干预,随着病情的发展形成肝纤维结节并破坏正常的肝脏结构与功能,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肝功能的衰退,甚至演变为肝癌。本文着重介绍目前研究较明确和相对热点的肝纤维化信号通路、受体、非编码RNA及其对应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余思佳  李德智  别俊  魏守鑫 《癌症进展》2021,19(23):2380-2383,2412
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受体(SLAMF)表达于众多免疫细胞中,通过共刺激参与免疫调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及免疫细胞的功能,最终影响着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SLAMF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使其具有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的潜力,肿瘤免疫抑制剂通过逆转免疫检查点途径相关的"免疫逃逸"来使得肿瘤患者获益,其中许多抑制剂已在临床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从中获益,寻求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已成为当下热门话题.本文将对SLAMF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脾动脉瘤破裂致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在临床极为少见,当其破裂时常表现为间歇性出血,易被漏诊或误诊。笔者对1例脾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例脾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脾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以便血、呕血为主要表现先后4次就诊我院,完善胃肠镜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灶,腹部增强CT仅提示胰腺体部脾动脉周围见一直径约1.5 cm的囊状改变,未明确为脾动脉瘤。患者于第4次入院后在出血症状发作时行腹部CT血管成像显示脾动脉主干可见一直径约1.5 cm的脾动脉瘤突出于胰腺体部,与先前囊状改变的位置相吻合,完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脾动脉瘤处造影剂外溢,确诊为脾动脉血管瘤破裂出血。经皮介入下脾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停止,术后顺利出院,随访1年后患者无再发出血。结论 脾动脉瘤是消化道出血罕见的病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活动性出血时完善相关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脾动脉瘤诊断须综合临床表现、腹部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经皮介入下脾动脉瘤栓塞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目前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ligand 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如火如荼进行中,但在PD-1/PD-L1抑制剂应用中,不同患者和不同肿瘤类型之间疗效差异显著。现有研究发现外泌体PD-L1能解释这种疗效差异,主要机制是外泌体PD-L1可代替细胞PD-L1,产生抑制T细胞活化作用,同时,还可将功能性PD-L1转移到其他细胞,产生免疫抵抗或免疫耐受,影响PD-1/PD-L1抑制剂治疗结局。本文将对外泌体PD-L1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