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生物学优化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角度来提出可用于评估放射治疗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函数。方法:在以细胞受到照射后的再修复、再群体化、细胞周期的再分布、肿瘤内乏氧细胞的再氧合,即"4R理论"[1]的基础上,分析生物效应剂量函数BED的变种公式,最后得出3个用于评估肿瘤放疗计划好坏的评估函数。再利用评估函数试验性的分析文献报道过的肿瘤放射治疗方案,并与对应的方案结果进行比对,理论上评价评估函数的可行性。结果:综合分析已有治疗方案参数与评估函数理论参数基本一致。结论:基于生物学优化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评估函数在临床上用来预判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分析放疗过程中因患者体型变化、肿瘤大小改变等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并修正治疗等中心。方法8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运用CBCT的图像与靶区勾画轮廓线进行重新匹配,并以新的中心作为后半期放疗的中心。分析两次CBCT的治疗中心点的位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56例患者治疗中心点位移等于或少于5mm,无需调整治疗中心。24例患者中心点位移大于5mm,需调整治疗中心。按调整后的治疗中心完成后期治疗。需调整比例占总病例的30%。结论利用CBCT对放疗摆位的误差测量准确有效。放疗时间跨度长,患者体型、肿瘤在治疗期间变化大,所以在治疗的中期进行合理的调整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固定治疗床值摆位技术降低胸腹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应用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治疗胸腹部肿瘤患者30例,每位患者在首次治疗前均行CBCT扫描,并与计划系统的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获取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X(左右)、Y(头足)、Z(腹背)三个方向上的治疗床值,该数值为旋转容积调强照射提供了移床的精确数据。对所有患者第10次治疗前再行CBCT,与定位CT图像匹配,计算并分析第10次的摆位误差。结果:30例患者在X轴、Y轴、Z轴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2.36±1.25)mm、(3.03±1.47)mm、(2.47±0.97)mm。结论:应用固定床值摆位技术明显降低了X和Z方向的误差。同时,摆位时以治疗床值的作为参考,简化了摆位过程,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利用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影像增强器采集完整定位图像的可行性。方法:将数字化模拟机影像增强器获取的固体水验证图像/患者定位图像与IP探测板拍摄的固体水图像/患者定位图像分别做误差验证。结果:利用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影像增强器选取合适的拍摄和拼接技术得到的固体水验证图像/患者定位图像误差极小。结论:用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影像增强器采集定位图像是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好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比较不同图像引导方法对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精度的影响。方法应用瓦利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治疗盆腔部肿瘤30例,分为A、B、C 3组,分别采用不同CBCT图像引导方法进行比较,其中A组每天摆位后行CBCT扫描,B组隔天摆位后行CBCT扫描,C组每隔5 d摆位后行CBCT扫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CT模拟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取3组病例x轴(左右)、y轴(头脚)、z轴(腹背)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并估算其相应的摆位外扩边界(MPTV)。结果每天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1.21±0.14)mm、(-2.04±7.94)mm、(-1.62±3.15)mm,MPTV分别为:3.12 mm、10.66 mm、6.26 mm。隔天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1.31±4.02)mm、(2.28±13.17)mm、(1.72±8.33)mm,MPTV分别为:6.09 mm、14.92 mm、10.13 mm。每隔5 d方案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修正值分别为:(2.13±4.26)mm、(2.48±16.6)mm、(2.65±8.09)mm,MPTV分别为:8.31 mm、17.82 mm、12.29 mm。结论增加CBCT图像引导次数可以明显提高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瘤床同步推量(SIB)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容积调强放疗(VMAT)的可行性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7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 均采用VMAT-SIB技术照射整个乳房和瘤床, 全乳剂量和瘤床剂量分别为每3周40.5 Gy/15次和48 Gy/15次, 评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评价放疗急性不良反应。结果全乳计划靶区(PTVWB)和瘤床计划靶区(PTVBOOST)剂量分别为(42.0±2.1)Gy和(49.9±0.8)Gy, PTVWB的V95%和V105%分别为(98.8±1.2)%和(31.4±11.3)%;PTVBOOST的V95%和V105%分别为(99.8±0.6)%和(22.9±10.2)%, V5Gy、V20Gy、V30Gy及平均剂量(Dmean)分别为(52.4±12.0)%、(15.3±4.5)%、(6.7±2.2)%及(11.0±2.4)Gy;心脏的V18Gy、V40Gy分别为3.80%(0.48%, 9.60%)、0(0, 0.16%), Dmean为(6.7±2.1)Gy。放疗结束时, 19...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固定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分别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对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各30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在每次治疗的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获取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图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得到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原因。结果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1±0.8)mm、Y(1.3±1.1)mm、Z(1.0±0.9)mm,热塑体膜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7±1.4)mm、Y(4.5±3.2)mm、Z(3.9±1.5)mm,两组的分次间误差在X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Z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纠正后与纠正前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和热塑体膜组的摆位误差均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纠正后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误差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体膜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固定技术精确性高于热塑体膜组;分次内误差在每次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明显,因此在治疗计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的分次内误差,比较两种治疗技术在减少摆位误差方面的优劣。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VMAT与IMRT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各2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每次治疗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行锥形束CT(CBCT)并与计划CT匹配,获取分次内误差,对两种治疗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MRT组在X(左右)、Y(头脚)、Z(腹背)3个轴方向的摆位纠正后误差分别为(0.63±0.47)mm、(0.84±0.35)mm、(0.67±0.41)mm,治疗后误差依次为(1.01±0.42)mm、(1.08±0.89)mm、(1.07±0.70)mm,治疗后误差高于纠正后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在X、Y、Z 3个轴方向的摆位纠正后误差分别为(0.62±0.50)mm、(0.78±0.40)mm、(0.72±0.54)mm,治疗后误差依次为(0.71±0.52)mm、(0.84±0.41)mm、(0.79±0.63)mm,治疗后误差略高于纠正后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每周获得的分次内误差,随着治疗周数的增多,两组各方向的平均误差均有所增加,且IMRT组数据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的治疗时间和加速器跳数为(2.85±0.73)min和589.00±63.00,均优于IMRT组的(8.14±1.06)min和792.00±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放疗中,VMAT能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患者不舒适度,有效降低患者分次内误差,但放疗分次内误差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快速旋转的环型加速器Halcyon双弧(HL2arc)、三弧(HL3arc)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Therapy,VMAT)的计划质量和出束时间,并评估Halcyon与传统C型加速器Trilogy在危及器官(Organs atRisk,OARs)保护上的差异。方法 选取46例接受VMAT计划的鼻咽癌患者,使用相同的勾画轮廓和剂量限值分别设计HL2arc、HL3arc Halcyon VMAT和Trilogy双弧VMAT计划(T_VMAT)。比较HL2arc和HL3arc的靶区覆盖、OARs的剂量指标和治疗效率,评估Halcyon计划HL3arc和T_VMAT的脊髓、脑干、口腔、喉、眼球的平均剂量Dmean。结果 所有研究的VMAT计划都达到了目标覆盖率的要求,原发灶PTV_6996的D98%指标HL3arc(6993.08±54.68)cGy高于HL2arc(6983.95±48.38)cGy,D2%指标HL3arc(7412.07±80.97)cGy低于HL2arc(7432.1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盆腔不同放疗方式及剂量对直肠癌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放疗三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216例直肠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放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各72例,分别采用常规二维放疗 (2DRT)、三野三维适形照射(3D-CRT)[1]和调强放射(IMRT)治疗。比较3种放疗方式在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对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明确骨髓抑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D-CRT组、3D-CRT组和IMRT组靶区平均剂量和剂量不均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靶区适形指数高于2D-CRT组和3D-CRT组,3D-CRT组区适形指数高于2D-CRT组(P<0.05)。3组患者0~Ⅳ级骨髓抑制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MRT组Ⅱ~Ⅳ级骨髓抑制高于2D-CRT组和3D-CRT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方式、髂骨V30、髂骨V40等影响骨髓抑制(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放疗方式和髂骨V30是Ⅱ~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MRT靶区适形度优于2D-CRT和3D-CRT,但其骨髓抑制严重程度高于其他两种放疗方式。IMRT和髂骨V30是直肠癌术后盆腔放疗Ⅱ~Ⅳ级骨髓抑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