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2例老年人EBV阳性DLBCL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老年人EBV阳性DLBCL高发年龄70~79岁,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可伴结外器官受累,可出现巨脾和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伴有发热、体质量减轻等B症状,病理表现为多形性大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细胞,特别是T细胞增殖。结论 老年EBV阳性DLBCL患者肿瘤细胞CD20或CD79a阳性,EBV 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疾病进展快,对标准化疗反应差。利妥昔单抗对CD20阳性病例短期有效,但疗效有限。患者的生存期短。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2.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2例NMZL患者淋巴结活检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其中9例患者标本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t(11;18)(q21;q21)及t(14;18)(q32;q21),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22例NMZL患者中位年龄62(16-77)岁,男女比例为1.2:1.22例患者中肿瘤累及部位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11例),其后依次为腋下(9例)、腹股沟(7例)、颌下(6例)、纵隔(4例)、锁骨上(2例)及腹膜后淋巴结(1例).Ann Arbor分期:13例(59%)为I/Ⅱ期,9例(4l%)为Ⅲ/Ⅳ期.免疫表型检测显示所有患者标本肿瘤细胞均一致强表达CD20,不表达CD3e、CD10、CyelinD1、CD21、CD23、Bc1-6.CD5及Bc1-2阳性率分别为39%(18例中有7例)、30%(10例中有3例).FISH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者存在t(11;18),1例患者同时存在t(11;18)及t(14;18).13例患者获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6-44个月,其中3例死亡,3年累积生存率为67%.结论 NMZL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很少累及结外器官,临床分期较早,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及病理学改变综合分析,尤其是存在t(11;18)及t(14;18)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感染肠道病毒71型婴儿5例尸检组织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婴幼儿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5例死亡患者尸体系统解剖,获得脑、肠、心、肝、脾、肺、肾、胰腺和淋巴结等脏器,组织常规HE染色,3例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以标记脑和肺组织细胞,光镜下观察.结果 4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明显,即以脑干和颈髓上段为主的多部位脑炎和脊髓炎,表现为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噬神经现象、血管套、脑实质内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弥漫或结节状增生,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脑水肿伴小脑扁桃体疝形成;有脑膜炎和脊膜炎病变;呼吸系统表现为肺淤血和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出血;消化系统黏膜上皮未见病变,回肠末端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内淋巴组织增生显著,淋巴滤泡内细胞凋亡严重.另1例中枢神经系统仪见脑水肿伴轻度脑膜炎;呼吸系统见肺泡间隔增宽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部分肺泡上皮增生,广泛肺透明膜形成;消化系统肠黏膜未见明显病变,肠黏膜固有层内淋巴组织增生.5例淋巴造血系统表现为肺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其内淋巴滤泡扩大,但生发中心凋亡明显,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脾脏脾小结内各类细胞减少.5例心脏、肝脏和肾脏组织学上均无明显病变.结论 感染EV71重症病例的病变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继发性病变,此类患儿主要因脑水肿致脑疝形成或肺水肿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个别病例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不典型.  相似文献   
4.
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及其结构是由德国人En.ricol在1865年首先描述。多年来SC的功能被认为是生精细胞的支架,为生精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能合成与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ndrogen binding protein,ABP),为生精细胞提供高浓度的雄激素环境等。近年来SC生物特性的研究揭示了SC还能分泌多种物质,而且众多研究者在SC的应用性方面开始进行探索。现就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活检样本病理改变特点及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以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检测技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EBER原位杂交技术,观察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样本形态学改变及噬血现象,并检测EBV潜在膜蛋白1(LMP-1)、EBER及其他相关标志。结果 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49.0 %(25/51)可见骨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27.5 %(14/51)各系造血细胞增生情况与本年龄段相符,23.5 %(12/51)造血细胞减少和分布稀疏,较相同年龄患者应有的骨髓造血细胞减少明显。43.1 %(22/51)可以见到噬血现象。91.4 %(32/35)见增生细胞表达CD68/KP-1,89.5 %(17/19)增生细胞表达CD68/PG-M1,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明显。所有病例进行EBER检测,51.0 %(26/51)阳性,41例同时进行LMP-1和EBER检测,其中46.3 %(19/41)EBER阳性,而LMP-1全部阴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结论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可以见到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及噬血现象。病理形态学的噬血现象有时较难判定,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细胞的增生很有意义。同时,采用EBER检测EBV对诊断的意义大于检测LMP-1。  相似文献   
6.
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及其结构是由德国人En.ricol在1865年首先描述。多年来SC的功能被认为是生精细胞的支架,为生精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能合成与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n-drogen bind ing protein,ABP),为生精细胞提供高浓度的雄激素环境等。近年来SC生物特性的研究揭示了SC还能分泌多种物质,而且众多研究者在SC的应用性方面开始进行探索。现就睾丸支持细胞的功能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Se rto li细胞的功能1.1 SC的分泌功能SC能够分泌多种物质,按功能可归为以下几类:①转运蛋白类:转铁蛋白(trans-ferrin)、雄激素结合…  相似文献   
7.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重症死亡病例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重症死亡病例各主要脏器的病理改变。方法:按传染病尸体解剖要求对3例死亡病例进行系统解剖,并获得心、肝、脾、肺、脑和肾等全部脏器,组织常规HE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3例病例主要致死性病变位于肺,呈现弥漫性肺泡损伤改变(坏死性细支气管炎、肺泡腔内有浆液性和/或纤维素性渗出、肺出血、肺透明膜形成),其中 1例病程较长者部分区域伴肺泡上皮增生和肺间质纤维化,且合并细菌感染及肺脓肿,可见血管壁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1例有心肌水肿,1例有脑出血和脑液化性坏死。结论:人感染甲型 H1N1流感病毒后主要累及呼吸系统,患者最终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通过93例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探讨Bcl-2蛋白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系淋巴瘤研究室确诊为DLBCL,且用非利妥昔单抗化疗的患者9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CD10,Bcl-6,Mum-1表达情况。随访全部病人的治疗过程和预后。采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对所得资料行卡方检验、生存曲线分析及log-rank检验。 结果 原发于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6例。Bcl-2(+)病例26例,完全缓解(CR)8例; Bcl-2(-)病例20例,完全缓解10例。 两者完全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χ2 检验,P= 0.1852),两组的生存时间也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检验,P=0.4663)。原发于淋巴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7例。Bcl-2(+)病例30例,完全缓解8例; Bcl-2(-)病例17例,完全缓解10例。两者完全缓解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 验验,P=0.0293),两组的生存时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Log-Rank检验,P= 0.0470)。 结论 Bcl-2蛋白对原发淋巴结内DLBCL有预后提示意义,而在原发胃肠道DLBCL中无预后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Hans及Chan分类模型对DLBCL患者的预后意义,寻找能够提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适合国人DLBCL的分类模型.方法 对181例DLBCL患者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CD3、CD20、CD79a、Bcl-6、CD10、Mum-1、GCET1、FOXP1的表达.并根据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使用Hans模型及Chan模型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6∶1.平均年龄53.5岁,中位年龄57(2 ~85)岁.181例患者中61例(33.7%)累及淋巴结,120例结外患者中以胃肠道最为多见(43例,35.8%).随访时间1~120个月,3年生存率为49.7%,18个月内为患者死亡高发时间.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6.9%,明显优于单纯使用CHOP方案的患者(61.9%)(P=0.017).Ki-67、CD3、CD20、CD79a的阳性率分别为96.4%、0、98.3%和80.5%.GCET1、CD10、Bcl-6、Mum-1、FOXP1在DLBCL患者中均有一定的表达,但与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Hans模型分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组78例,Non-GCB组103例,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an模型分组,GCB组68例,Non-GCB组113例,生存分析显示GCB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组(P<0.05).结论 中国人DLBCL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人群基本一致.Chan模型可用于国人DLBCL的预后提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