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成像技术, 对脑肿瘤患者手术麻醉前后健侧脑功能网络进行构建及分析。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胶质瘤切除术患者18例, 均为右利手。年龄20~65(45.1±13.6)岁, 其中男6例, 女1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分别在患者清醒和外科麻醉深度下进行磁共振扫描, 并以图理论的方式进行健侧脑功能网络构建及分析, 计算其全局和节点拓扑属性。全局拓扑属性包括:全局效率(Eg)、局部效率(Eloc)、集聚系数(Cp)、最短路径长度(Lp)和小世界属性(SW)。节点拓扑属性包括:节点度(ND)、节点效率(NE)及介数中心度(BC)。比较所有不同脑半球占位患者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健侧脑网络全局和节点拓扑属性的改变。结果清醒状态下, 所有患者健侧脑网络全局拓扑属性中的Eloc和Cp分别为0.259±0.007和0.197±0.010, 麻醉后降低到0.242±0.013和0.177±0.02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所有患者健侧脑网络节点拓扑属性表现为默认模式网络相关脑区的ND...  相似文献   
2.
基于磁共振图像的脑皮层厚度测量方法,是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脑灰质组织结构进行活体定量估计的一种新的技术.本文介绍了脑皮层厚度测量与分析方法的基本流程,并将现有几种流行的测量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比较分析了这些算法的测量精度和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在大脑中的作用部位是不同的,本研究拟动态地观察丙泊酚在脑内的作用途径,进一步探索其镇静机制。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18~40岁,BMI 20~25 kg/m~2,ASAⅠ级。在未输注丙泊酚状态下进行一次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扫描,然后设定丙泊酚初始效应室浓度(Ce)为0.5μg/ml,稳定5 min后完成一次RS-fMRI扫描。逐渐以0.5μg/ml的增幅递增,每个Ce下均完成一次RS-fMRI扫描,直到Ramsay评分达到6分。在全脑范围内进行局部一致性(ReHo)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清醒时比较,Ce 0.5μg/ml时小脑后叶、舌回、枕叶、颞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前扣带回、中央前回、额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0.5μg/ml时比较,Ce 1.0μg/ml时额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小脑后叶、海马旁回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1.0μg/ml时比较,Ce 1.5μg/ml时楔前叶、前扣带回、枕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小脑前叶、梭状回、顶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1.5μg/ml时比较,Ce 2.0μg/ml时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楔前叶、额叶、顶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的作用部位广泛,包含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表现为效应脑区分布和局部脑活动强度的动态变化。小脑、扣带回和楔前叶在丙泊酚镇静加深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冠状动脉中心线的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CA)和血管内超声(IVUS)融合的方法。该方法,首先从CTCA中提取冠状动脉中心线,并沿中心线提取其横截面;其次,对IVUS内膜和中-外膜进行半自动分割;再次,使用环形最大强度投影算法把CTCA和IVUS投影到二维空间中,并使用投影图像进行配准。最后,使用图形学方法把CTCA和IVUS融合在同一个三维空间中。融合CTCA和IVUS可以给医生诊断冠心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描述了脑皮层厚度测量的后处理步骤以及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就该方法在脑发育和相关疾病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指出脑皮层厚度测量与分析方法的研究意义与潜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fMRI视网膜脑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retinotopic mapping),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 资料与方法 以1.5T MRI系统采集8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枕叶视觉皮层对于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 cpd空间频率黑白光点刺激的功能数据,比较弱视眼和健眼在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区功能反应;对初、高级皮层间功能损害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弱视眼在V1、V2、V3、VP、V7区反应T值低于健眼( P<0.05 ),在V3a、V4、V8区弱视眼与健眼T值无统计学差异;V1区与V2、V3、VP、V7区之间反应减低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弱视患者初、高级视觉皮层均存在功能损害,两者之间无明显因果关系;在高级视觉皮层,背、腹侧传导通路均有功能损害;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为深入研究弱视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视觉皮层分区的功能MRI视网膜脑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功能MRI(fMRI)视网膜脑图描绘人视觉皮层各视区的技术方法和生理意义。方法采用1.5T超导MR设备,运用2种具有相位编码信息的投影刺激:离心外散和向心内聚的光环刺激,以及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极角刺激,对6名正常人(受试者)进行血氧水平依赖(BLOD)的fMRI。将检测数据进行头动校正、配准等空间预处理,再根据刺激视野的时间相位编码,经傅立叶变换计算出视野特征,得到完整的视网膜脑图,并以二维和三维可视化方式显示。结果成功得到6名受试者初级视觉皮层的个体化分区图,描绘出视区V1、V2(V2腹侧和背侧)、V3和VP、V3A和V4v、V7和V8等视区的精细分区,各视区以一定的拓扑结构分布于枕叶皮层。结论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可以无创、精确地显示人脑视觉皮层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耳聋患者脑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VBM)研究先天性耳聋患者的灰质和白质变化情况。资料与方法对18例先天性耳聋患者和22名健康自愿者全脑进行三维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应用(diffeomorphic anatom-ical registration through exponential lie algebra,DARTEL)对灰质和白质进行VBM分析。以簇体积>100个体素,且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健康自愿者相比,耳聋患者灰质体积增大的脑区为左侧颞横回和双侧小脑(P<0.001);灰质体积减小的脑区为双侧楔回、左侧梭状回和右侧中央前回(P<0.001);白质体积减小的脑区为双侧前扣带回、左侧胼胝体、左侧舌回和右侧额中回(P<0.001)。结论先天性耳聋患者灰质和白质发生改变,反映了脑可塑性重组及患者使用手语交流导致脑结构发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个我们自主开发的三维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站.系统运行于Windows NT/2000/98环境,主要包括数据接口、图像预处理、切片重组、三维重建、三维显示、虚拟内窥镜等功能.可广泛用于CT、MRI等医学图像的处理与分析,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观察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觉中枢及相关中枢的脑白质改变.方法 对15例先天性耳聋患者和28名正常志愿者的听觉中枢及相关中枢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及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数据采集.应用TBSS对先天性耳聋患者和正常志愿者的DTI数据进行分析,获取部分各向异性(FA)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结果 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先天性耳聋患者的双侧额下回、颞横回、颞上回、颞中回中后部内侧的脑白质以及双侧内囊前肢、外囊、视辐射FA值显著下降(P<0.05),左侧颞中回中后部内侧脑白质及视辐射FA值下降的范围大于右侧.结论 先天性耳聋患者听觉中枢及相关中枢脑白质FA值显著下降,提示出入听觉中枢及相关中枢的脑白质纤维髓鞘形成不良和(或)白质纤维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