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低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骨髓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低原始细胞(5%)MDS患者78例,特发性小板减少性紫癜(l TP)50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20例、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18例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观察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 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小巨核细胞。比较上述病态巨核细胞形态在各组的分布情况,发现MDS组显著高于ITP、PNH、NSAA组(P0.05),而小巨核细胞几乎只出现在MDS病例中。ITP组病态巨核细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PNH、NSAA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和MDS组,并且ITP组与MDS、PNH、NSAA组比较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象中小巨核及单圆核和多圆核巨核细胞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胶-凝胶技术在氧化锆表面制备薄纳米二氧化硅涂层对其收缩率、抗弯强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未结晶的氧化锆采用4种处理方式。A组空白对照组,仅经过1450℃结晶处理;B组经30%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渗透后,再经1450℃结晶处理;C组经1450℃结晶后,用30%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涂布后经1000℃热处理;D组:涂布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后,1450℃结晶处理。对各组试件进行线收缩率、抗弯强度测试、SEM观察断裂面微观形貌。结果:4组试件收缩率均为0.20%。A、B、C、D的抗弯强度分别为(1013.74±59.01)、(800.09±68.86)、(1034.27±73.86)、(1015.96±55.29)MPa,其中B组与其余3组的抗弯强度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二氧化硅溶胶,经溶胶-凝胶技术应用于氧化锆基底表面对于其收缩性能没有显著影响。未结晶氧化锆基底经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彻底渗透后再结晶,其抗弯强度较其他组虽有一定下降,但仍可满足全瓷冠桥的临床抗弯强度要求。结晶前涂布法处理后的氧化锆陶瓷的抗弯强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对已确诊的67例MDS患者骨髓涂片进行系统观察分型,记录各系病态造血细胞,并进行流式细胞术(FCM)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67例MDS患者骨髓细胞的粒、红、巨核三系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依次为粒系[52例(77.6 %)]、巨核系[44例(65.7 %)]、红系[36例(53.7 %)],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骨髓三系中出现病态造血表现的比例相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2、0.30、0.02,均P>0.05)。67例骨髓细胞病态造血改变类型的发生率依次为单圆核巨核细胞 [36例(53.7 %)]、假Pelger核异常粒细胞 [36例(53.7 %)]、红系巨幼样变[33例(49.3 %)]、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失[27例(40.3 %)]等,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发生率相似。67例MDS患者FCM免疫表型检测结果显示,随着MDS的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向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转化中的RAEB的进展变化,较成熟的CD15表达率逐渐降低,而较早期的CD34、CD117表达率逐渐升高(χ2值分别为6.23、12.06,8.95、7.37,8.95、8.08,均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715、0.024、0.146,均P>0.05);同时维吾尔族患者CD56表达增高,汉族MDS患者HLA-DR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1、3.90,均P<0.05)。结论 维吾尔族和汉族MDS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病态造血改变相同,多数MDS有两系以上的病态造血。维吾尔族和汉族MDS患者免疫表型抗原表达部分不同,免疫表型的检测对MDS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我院收住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0例患者中34例(85%)有消化道症状,其中伴皮肤紫癜6例(15%)。全血细胞减少15例(37.5%),伴白细胞减少或伴血小板减少共16例(40%)。骨髓幼红细胞呈典型巨幼红细胞增生36例(90%),外周血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现象。血清叶酸减低18例(45%),维生素B12减低20例(50%),两者均减低2例(5%)。乳酸脱氢酶升高38例(95%)。纤维胃镜及全消化道钡透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病变。结论巨幼细胞贫血除了表现贫血以外,常伴有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人表现为两系细胞或全血细胞减少及溶血表现,需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溶血性贫血或再障等鉴别。重视并结合临床实验室的监测,减少误诊,正确诊断至关重要,明确病因合理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245例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FAB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对形态学分型在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认识。方法 对245例AL患者初发时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FAB分型与WHO分型两种方法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FAB分型诊断的白血病218例,诊断正确率达89.0 %,17例通过细胞形态学难以区分AL的亚型,10例根据WHO分型标准,将原始细胞0.21~0.29,原FAB分型中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MDS-RAEB-t)划入AL范畴。结论 细胞形态学仍是白血病诊断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种诊断手段,是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其他多种诊断技术,综合分析,可以有助于提高AL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改变,为MDS提供形态学诊断依据。方法 对53例已确诊MDS患者的骨髓涂片进行瑞特-吉姆萨染色及铁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结果 53例MDS骨髓细胞粒、红、巨核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表现,分别有35、30、33例,骨髓各系列中出现病态造血频率较高的排列次序为粒系>巨核细胞系>红系,骨髓中细胞形态学病态造血改变类型的发生率比例较高的依次为单圆核巨核细胞29例(54.7 %)、假Pelger-Hu?觕t核28例 (52.8 %)、红系巨幼样变25例(47.2 %)等。46例(86.8 %)的MDS患者NAP染色积分及阳性率减低或为正常值下限。结论 多数MDS有两系以上的病态造血改变以及NAP染色积分及阳性率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脱位牙再植术后龈沟液(gingival cervicular fluid,GCF)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2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术后不同时间段其变化规律,探讨GCF内MMP-2及TIMP-2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20例7~13岁上颌中切牙外伤脱位患儿,参照国际牙外伤协会的年轻恒牙外伤管理指南2(2007年版)中的处理步骤行脱位牙再植术并进行固定,分别于术后第1、3、7天采集再植牙的GCF并定量测定其中MMP-2及TIMP-2的含量,比较不同时间段GCF内MMP-2及TIMP-2含量的差别,并比较MMP-2与TIMP-2比值(MMP-2/TIMP-2)的差别。结果术后第1天GCF内MMP-2及TIMP-2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第3天和第7天,且术后第1天两者比值亦显著高于第3和第7天。结论脱位牙再植术后前期阶段(1~3 d)GCF中MMP-2及TIMP-2的含量变化剧烈,后期阶段(4~7 d)变化程度较小。提示MMP-2及TIMP-2可能在牙再植后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