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既往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进展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并在病变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细胞特异性改变。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中DNA甲基化模式改变相关研究,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DNA甲基化改变,以期为新靶点的发现和疾病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背景 既往研究认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哪种心电复极指标改变相关,目前研究较少,且对其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单支及多支血管CTO患者CTO-PCI后心电复极指标变化情况,从而为不同类型CTO患者进行CTO-PCI提供更多电生理方面的客观证据。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成功行PCI(PCI成功的标准:CTO-PCI后血管残余狭窄<30%,前向血流TIMI>3级)的CTO患者249例。按照主要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CTO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CTO组(n=192例);多支(两支或三支)CTO组(n=57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率、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T波尖峰-T波末尾时限(Tp-Te)、T波改善比例以及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纽约心功能分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单支CTO组和多支CTO组的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多支CTO组QTc小于单支CTO组,T波改善比例高于单支CTO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单支CTO组MACE发生率高于多支CTO组(P<0.05)。结论 CTO患者血运重建后,复极指标均有改善,多支CTO患者复极指标改善更为明显,临床受益可能来自于细胞活力增强和复极离散指标的双重改善。  相似文献   
3.
把宜苔浸膏分为石油醚、二氯甲烷和水溶性3个部分,采用史卡尔烘箱法分别对大豆油和猪油测定它们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物质只存在于水溶性部分,并且对大豆油和猪油均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大豆油中,不溶性部分显示出经BHA和V.E更强的抗氧化能力;猪油中,水溶性部分的抗氧化能力稍弱于HBA和V.E。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研究阵发性房颤(PAF)病人的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研究Pd、Pmax及LAD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和测量64例PAF病人(观察组)的Pd、Pmax及LAD。并与60名健康者(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Pmin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AF组LA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Pmax≥110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4.3%,特异性为83.9%,阳性预测值为81.4%;Pd≥40ms时,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7.8%;当联合Pmax≥110ms与Pd≥40ms时,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7%,阳性预测值为89%。结论 Pd、Pmax及LAD与PAF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将左室电极行房间隔穿刺植入左室内膜,对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同步化治疗.常规心电图示I导联主波为负向波,Ⅱ、Ⅲ、AVF呈R型,V1导联呈rS型,QRS时限进一步缩小为0.12s,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双心室起搏,心电图各导联QRS形态和时限具有一定的特征,行心内膜起搏的CRT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闫然  上官艺  仇鑫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1):1178-1182
近来的研究显示,DNA甲基化酶3A(DNA methylase 3 alpha,DNMT3A)在动脉粥样硬化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及缺血性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体细胞DNMT3A 基因突变可能通过多种免疫细胞、作用机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 心脑血管疾病一项尚未明确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重点介绍DNMT3A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 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仇鑫  高敏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2):181-184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及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符合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的患者55例,根据肥厚部位不同分为心尖肥厚型组(17例,30.91%)和间隔肥厚型组(38例,69.09%)。对比分析2组临床资料、心脏彩超参数及心电图Ⅲ导联的R/S、Q波、S波、V4-6、-AVR导联T波等参数。 结果 间隔肥厚型[(15.71±4.88) mm]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1.18±2.70) mm]相比室间隔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1,P<0.05)。心尖肥厚型心肌病V4-6(15例,88.24%)、-AVR导联倒置T波(16例,94.12%)所占比例与间隔肥厚型心肌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5、10.162,均P<0.05)。间隔肥厚型心肌病Ⅲ导联R/S<1、主波向下所占的比例(21例,55.26%)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4例,23.5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1,P<0.05),其余心电参数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心尖肥厚型与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不同,V4-6、-AVR导联T波,Ⅲ导联主波方向,结合心脏彩超、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及肥厚部位的定位具有很好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最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卒中患者已高达2876万,其中新发卒中394万例,卒中死亡病例219万例,是影响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的首位原因[1]。目前,已发现与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探究环境因素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可能有助于了解危险因素促进卒中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心血管内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循证医学证据表明HCM亦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预测HCM患者的恶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尤为重要.作为心电学无创指标之一的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其产生机制与心肌瘢痕所引起的传导延迟密切相关,因具有测量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受到业界的重视.本文整理分析了2013—2020年HCM伴fQRS患者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资料,结果提示fQRS可作为H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风险等高危心血管事件的预警靶标,且对评估随访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