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84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4月44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44例中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类癌29例发生率最高65.9%(29/44),结肠4例9.1%(4/44),阑尾1例2.3%(1/44),小肠2例4.5%(2/44),十二指肠2例4.5%(2/44),胃5例11.4%(5/44),肝1例2.3%(1/44).44例中治疗了39(39/44,88.6%),其中手术切除14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20例(5例EMR后病理断端残余癌细胞又追加手术局部切除),内镜下直接钳除5例,5例未治疗.直径≤1 cm 30例占68.2%, 26例全部治愈,15例(50%)行EMR完全切除,其中20例肠镜随访10~84个月,均无复发,预后好;直径1~2 cm 4例占9.1%,手术局部切除,1例1年后肝转移;直径>2 cm 10例占22.7%,均位于直肠外,8例手术,2例未治疗,3例死亡,5例有远处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44例中6例发生远处或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6%. 结论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1cm的类癌可在内镜下行EMR切除.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士刚  张静 《肿瘤防治研究》2003,30(3):243-244,25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 (vascularpermeabil ityfactor,VPF) ,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 ,可与其 3种特异受体KDF(kinaseinsertdomaincontainingreceptor)、flt 1 (fmsliketyrosinekinase 1 )和flt 4 (fmsliketyrosinekinase 4 )结合 ,对内皮细胞的生长有直接的刺激和趋化作用。目前 ,在许多肿瘤组织中均发现VEGF有较高水平的表达 ,如脑肿瘤、卵巢肿瘤、黑色素瘤、肺癌、肝癌、大肠癌和胃癌等。本文综述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东地区农民人群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山东农村地区自然人群中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山东烟台地区农村人群(年龄40~90岁)随机抽样587例,行内镜及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查.结果 共检出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87例,患病率为14.8%(87/587).①患病率按年龄分组40~49岁组10.0%(2/20)、50~59岁组13.0%(38/293)、60~69岁组16.7%(31/186)、70岁以上组18.1%(16/88).②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按性别分组男67例、女20例,男女为3.351.③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阳性检出率52.9%(46/87).这一人群的Hp阳性检出率56.0%(329/587),两者Hp阳性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洛杉矶分类各级的比例A级54.0%(47/87)、B级35.6%(31/87)、C级9.2%(8/87)、D级1.1%(1/87).结论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和分级的严重程度均增加,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与Hp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球50%以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其培养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研究不同培养基对H.pylori生长的影响。方法:制备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并加入脱纤维绵羊血和3种动物血清(羊、马、牛)行且pytori培养。以细菌形态、涂片镜检、快速尿素酶试验、PCR法和菌体浓度鉴定H.pylori。结果:添加脱纤维绵羊血和动物血清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均可成功培养出且pylori,其中脱纤维绵羊血的固体培养基扩菌浓度最高.添加马血清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H.pylori扩菌效果均较理想。结论: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H.pylori扩菌效果.其中添加马血清的培养基更易于分装和保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表现,比较ESD(n=25)、EMR(n=16)和内镜深凿活检钳除(n=8)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内镜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59 2%(29/49).ESD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76.0%(19/25)明显高于EMR组43.8%(7/16)和深凿活检钳除组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ESD组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χ^2=4.374,P=0.036).直径≥1 cm的11例类癌中,4例(36.4%)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的20例中,仅3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的15.0%(3/20);组织学完全切除的29例中,17例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85.0%(17/20).1例ESD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2例(44.9%,22/49)随访1-23个月(平均10.4月),均未复发.结论与EMR相比,ESD在组织完全切除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有研究显示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目的:评价胃液固有荧光光谱、pH值和潜血检测用于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719例行胃镜检查者的胃液标本,有效例数为712例(其中胃癌24例,重度异型增生1例)。将胃液离心、过滤、稀释10倍,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固有荧光光谱检测;使用试纸检测胃液pH值和潜血。结果:稀释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有P1、P2、P3和P4四个峰,胃癌组P2、P4的荧光强度P2FI、P4FI显著高于各胃内良性病变组(P<0.05)。参照既往研究结果,以P2FI≥111.80(发射光波长为320~360nm)作为恶性病变判定标准,以胃镜活检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0.3%。胃癌组的胃液pH值显著高于除胃溃疡组外的其他胃内良性病变组(P<0.05),但其胃液潜血阳性率与各胃内良性病变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45岁以上的受检者中,以P2FI≥111.80或胃液pH≥5作为恶性病变判定标准,其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1.4%。结论: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如要推广应用于胃癌的筛查和诊断,还需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但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包括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和pH值检测在内的胃液检测,将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10年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高陵镇随机抽样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普查,其中Hp阳性者552例均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276例予以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5 g和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口服,疗程7 d.停药1个月后治疗组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证实根除成功.此后对两组在10年期间进行内镜随访(第1、5、8和10年),观察两组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变化及复发情况,同时观察两组Hp感染状态的变迁.结果 治疗组消化性溃疡第1、5和8年的发病率分别为3.70%、5.86%和4.40%,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12.85%、14.93%和9.39%,P值分别=0.0002、0.0017和0.0440).随访10年间,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新发病例数及复发病例数均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Hp再感染率较高,第10年时Hp阳性率达46.4%.根据Hp感染状态重新进行分组,结果显示随访10年间Hp阴性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均低于Hp阳性组(P值均<0.05).结论 根除Hp治疗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均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Hp是必要的.成功根除Hp后再感染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10年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高陵镇随机抽样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普查,其中Hp阳性者552例均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276例予以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5 g和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口服,疗程7 d.停药1个月后治疗组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证实根除成功.此后对两组在10年期间进行内镜随访(第1、5、8和10年),观察两组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变化及复发情况,同时观察两组Hp感染状态的变迁.结果 治疗组消化性溃疡第1、5和8年的发病率分别为3.70%、5.86%和4.40%,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12.85%、14.93%和9.39%,P值分别=0.0002、0.0017和0.0440).随访10年间,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新发病例数及复发病例数均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Hp再感染率较高,第10年时Hp阳性率达46.4%.根据Hp感染状态重新进行分组,结果显示随访10年间Hp阴性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均低于Hp阳性组(P值均<0.05).结论 根除Hp治疗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均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Hp是必要的.成功根除Hp后再感染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建立胃癌和慢性胃炎H.pylori的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识别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细菌本身因素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H.pylori而阳性的胃癌和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后分离培养H.pylori,收集菌体并采用BCA法行蛋白定量,以2-DE分离Hpylori蛋白.采用PDQuest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进行鉴定,并在Mascot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胃癌和慢性胃炎H.pylori总蛋白均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2-DE图谱。共6个蛋白质点在胃癌和慢性胃炎中存在表达差异.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尿素酶仪亚单位、分子伴侣60kDa在胃癌Hpylori菌株中高表达,而巯基过氧化物酶、二磷酸核苷激酶、S.核糖基同型半胱氨酸裂解酶在慢性胃炎H.pylori菌株中高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好的胃癌和慢性胃炎H.pylori蛋白的2-DE图谱,并鉴定出两种疾病相关菌株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这些蛋白质点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1,Trx1)对胃癌细胞系细胞周期及增殖速度的影响。方法对BCG823、AGS、MNK45、NUGC3、PHM82五种胃癌细胞系的质粒转染效率进行测定,选择出转染效率高的细胞系;并用实时PCR(RT-PCR)测定胃癌细胞系中Trx1的表达水平,选择出表达较低的细胞系。将所构建的Trx1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Trx1转染入上述实验筛选出的胃癌细胞系,使细胞中Trx1过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过表达Trx1的胃癌细胞进入S期的比例。结果 BCG823、AGS两种细胞系的转染效率高,满足实验需要。BCG823的Trx1表达较AGS低[BCG823细胞系的ΔCT(Trx-GAPDH)=1.43,AGS细胞系的ΔCT(Trx-GAPDH)=1.10,ΔCT值与表达量成反比],选择BCG823作为实验对象。转染pcDNA3.1myc-His-Trx1的细胞Trx1表达升高(与内参蛋白的比值为0.45±0.02和0.26±0.03,n=3,t=9.127,P=0.000),进入S期的细胞比例升高(转染带有Trx1质粒的细胞进入S期的比例为28.54%,而转染了空载体者进入S期的比例为22.24%,χ2=104.759,P=0.000)。结论 Trx1表达水平上调可以促进胃癌细胞进入S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